-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里飞鸿踏雪泥(二).doc
万里飞鸿踏雪泥(二)
盐井
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隶属西藏昌都,是我们由滇入藏后遇到的第一个藏乡。历史上,盐井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居民主要为纳西族人,但实际上他们已严重藏化,失去了纳西族原本的民族特色。我奇怪为什么盐井地区没有被划分给云南省,而是将其归籍于西藏。想想可能还是缘于历史上这里更多地受到藏文化的影响吧。
盐井,顾名思义为产盐的地方。这里盛产红盐和白盐,有著名的千年纳西白盐井和千年加达红盐井。站在山上俯瞰河谷,可以看到在澜沧江边鳞次栉比的屋顶上铺晒着暗绛色的红盐。同行的费老师是地矿专家,他说,红盐实际上就是出自于一种山岩表面含氯化钠和氯化镁的红土层。我望望四周,这里的很多山峦都呈现出一片片红色。
盐井也是西藏迄今唯一一个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我们找到教堂,门虚掩着,推门进去,里面空无一人。在教堂的墙上,很意外地挂着历任共产党要人的头像。
冷曲
出八宿,只见318国道一直沿着一条清冽的蓝色水流延伸。在整个西藏地区,道路与水流的关系多半是路随水去,水伴路行。虽然车上有六七幅(本)中国、川滇藏、西藏等地区的地图,但都找不到有关这条河的标示。22日到达拉萨后,我们在拉萨博物馆的三楼发现一幅较为详尽的西藏大地图,经仔细辨认才得知,我们于19日发现的那条蓝色的河发源于然乌附近的安久拉山北端,自南向北流到吉达乡的同空村附近后折而向东,在业拉山西侧的山脚注入怒江。这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318国道出邦达,下业拉山,由东向西横跨怒江后就一直沿着这条水流延伸。
博物馆的大地图虽然标出了这条河,但并没标注名字。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们初步确定它的名字叫冷曲。其中,“曲”是藏语中“河”的意思。
冷曲,这条发源于安久拉的蓝色水流,我很难将它和怒江联系起来,也很难想象冰清的水体在业拉山脚如何如闷雷般低吼着倾入怒江那浑浊的怀抱,最终与怒江融为苍黄一体。
尼洋河
林芝地区,在西至米拉山,东止色季拉山的300来公里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清澈碧绿的水流,名叫尼洋河。
尼洋河,又称尼洋曲、娘曲。在藏语里,“尼”和“娘”同音;“尼洋”是“神女的眼泪”之意。和藏地其他的河流、山川地名一样,尼洋一名也颇有浪漫色彩。
作为雅鲁藏布五大支流之一的尼洋河,其水系发达,有南来北往几十条支流。温和湿润的气候、密集的水流,使这一带河谷、森林、草场农庄广布,是西藏历史上文化宗教和经济长久兴旺、繁荣之地。虽然接纳了众多支流,但因为沿途所经之地山青林绿,尼洋河才得以一直保持着清冷、洁净。尼洋河中游有一处名为中流砥柱的景观,在水流湍急的河中,一块巨石傲然屹立,岿然不动。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
尼洋河的美就在这里,不需要任何裁剪,更不需要任何加工。站在尼洋河边,望着她玉一般的翠绿、玉一般的白浪花,我意兴难尽。对着滔荡而清碧的河水,我脱口而出:“这才是水!”
不拜菩萨,不拜神,但面对尼洋河,我心崇敬:愿历尽人生,终纯如尼洋。
初相见
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以它的高度让人望而却步,同样又以它的冷峻、圣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我对它的向往已不是一两天,而是贯穿于我整个人生。这种向往因日久天长,已然凝成雕塑,当我走向它时,思维竟有些僵硬,像初春的河,虽暗流已动,但表面却仍覆盖着冷硬的冰层。
而当我一旦踏上这片土地,目光触及其伟岸的雪山、宽广的河谷、仙气十足的云朵,热情便破冰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在驶往拉萨城区的大巴车上,亲友打来电话,顿时,车内充斥着此起彼伏、兴奋的对话:“有高原反应吗?”“没有,一点都没有啊!”“景色漂亮吗?”“漂亮,漂亮惨了!”旁边的一位乘客是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的“老西藏”,他看我们如此激动,淡然地笑着。我猜想他一定在笑:“高反?厉害在后头呢!美景?这算什么!”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确实有些沉不住气:如此美景,在西藏司空见惯,大可不必这样一惊一乍;而高原反应,也还没有开始显示其威力呢。
贡嘎机场距拉萨市60公里,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到达市区,换乘拉萨方为我们准备的小车,穿过北京路,拐进一条小巷,抵达住宿地――青年旅店。
房间在三楼。我忘记了这里是高原,拎着行李就往楼上窜,没爬几级台阶就感觉不对劲儿:气喘、心悸、头晕、想吐。看来,这高原反应还真不是唬人的。大家放慢节奏,轻手轻脚,磨蹭着进了房间。
领队去与拉萨方接洽,我们便来到旅店屋顶。这家青年旅社位于拉萨老街,可远眺布达拉宫。我们站立了不大一会儿,风骤然大作,远处的布达拉宫被笼罩在低矮的云雾之下,雷声闷闷地传来,银色的闪电如长蛇般在黑云中游走。此时,西边肯定已是大雨倾盆。
风驱赶着云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