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无意识和“白日梦”理论探究废名《桥》的创作动机.docVIP

从集体无意识和“白日梦”理论探究废名《桥》的创作动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集体无意识和“白日梦”理论探究废名《桥》的创作动机.doc

从集体无意识和“白日梦”理论探究废名《桥》的创作动机   摘要:废名作为诗话小说的肇始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桥》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为晦涩朦胧的作品之一。本文旨在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桥》中的主题、意象和人物,从中挖掘出沉淀在废名创作动机深处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个人情结。   关键词:艳妻腻友心理;原始意象;追忆往事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13-02      《桥》是废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25年以《无题》为名连载于《语丝》周刊,至 1932年出版时才正式题名为《桥》。《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十八章,多写主人公程小林和其未婚妻史琴子幼时的趣事,以小林因到“城外”掐花和琴子相识为始,又以小林离开琴子外出求学作结;下篇二十五章,开篇便言明故事时间是上篇的十年后,在原主人公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女性角色――细竹,琴子的族妹。废名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三人游山访塔的田园乡间生活,在对静谧明秀的湖光山色的描写之中又暗涌着对人生的困惑迷茫之感。   朱光潜赞《桥》是“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伍尔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桥》有所脱化而却无所依傍,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或许正是基于《桥》在语体和文体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后人对《桥》的研究也多被局限在这两个方面。本文试图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桥》中的主题、人物和意象,从中挖掘出沉淀在废名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个人情结。   一、艳妻腻友民族文化心理   “不关风化,纵好徒然”,这是明人王骥德在其《曲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在这一传统文学理论的影响下,格调清新、辞藻华美的小品文、闲适文往往为道统家所鄙薄,斥之为“境小”之作,废名的《桥》自然也被划在此列。然而如果用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解读小林、琴子和细竹三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在废名流丽跳跃的文字之下其实是脉脉流淌着传统文人艳妻腻友的隐秘心理。   在废名的《桥》中,琴子、细竹这两个风华正茂的少女如两峰并峙,双水分流。琴子是小林青梅竹马的未婚妻,细竹则是小林依恋爱慕的密友;琴子娴静而多愁善感,于蹙眉处华光忽现;细竹淘气却慧根颇重,在谈笑间禅锋逼人。在《桥》上篇中,废名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小林和琴子两小无猜的有趣生活。在认识琴子后,小林的生活里确立了一大标杆,“因为他心里的话并不直率地讲给姐姐听了,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倘若要他讲,那是金银花同‘琴子妹妹’了”。《习字》一章最是喜人,小林的情窦初开、琴子的懵懂天真和奶奶的慈爱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想到《红楼梦》耳鬓厮磨的宝黛二人。但从废名在《桥》下篇笔墨的花费上,读者可以很清晰地感到废名把重心从琴子渐渐移到了细竹身上。小林十年后回乡第一次从史家庄回来,进门见了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居然不是关于琴子,而是细竹,且“其欢喜,真不是执笔的人所能为力了”。曾经小林的记忆里只有琴子和金银花而已,比琴子小两岁如男孩子般的细竹在小林眼里是被抹杀了的,然而十年不见,当年的假小子如今出落的娉婷婀娜,再也无法视而不见。《桥》和《塔》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章节,前者是废名给全书正式提名的依据,后者是废名题名时最初的构想。然而这两章都是围绕着小林和细竹在写,并着重写细竹于谈笑间说出禅机哲理使小林顿悟。   早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娥皇、女英的动人传说,欣红悦绿、坐享齐人之福更是文人笔下常出现的情节,这也正是才子佳人小说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陷入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境地,所以不成夫妻而为腻友是中国传统文人对这类爱情退而求其次的一种美好设想,既想有“琴瑟和谐”的佳话,又奢望有“红袖添香”的雅趣。聊斋先生蒲松龄便是这“腻友”描写的大师,在《娇娜》篇里,直言:“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由此可见,对艳妻腻友的向往早已成为文人的隐秘心理。   荣格认为正是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才使“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的经验已不再为人们所熟悉。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而苏珊?格朗曾说:“一个舞蹈并不是舞蹈演员本人情感的征兆,而是它的创造者对各种人类情感的认识的一种表现”。所以,废名在《桥》中有意淡化小林、琴子和细竹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重在细致描绘三人的意识心理,未婚妻琴子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的善良和腻友细竹“破口一笑”的宽慰都是男主人公程小林所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思无邪的艳妻腻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