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一句顶一万句》中主人公“改名换姓”现象.doc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一句顶一万句》中主人公“改名换姓”现象
摘要:刘震云最近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出版以来,在文坛引起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就说“这是一本奇书”,例如主人公杨百顺三次“改名换姓”的举动,就很独特,耐人品味,我试着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进而从个体生存出发,从民间视角揭示了底层普通人生存的困境,开辟解读作品的新路径。
关键词:“改名换姓”;生存困境;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23-02
一、“改名换姓”的奇特细节
刘震云最新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书的广告语就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同年6月2日,该小说的研讨会在中国作协召开,评论家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新浪网首次为该小说成立了官方网站,这在中国也是史无前例,这些都给我们一个讯息:小说很独特,有意味,值得解读,其中一个细节吸引了我,而这一细节至今还没有引起重视。小说上部“出延津记”里的主人公叫杨百顺,他经历了三次“改名换姓”,即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这是值得研究的细节,熟知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姓名对于一个人是何等重要,尤其是“姓氏”,据文献记载,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氏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家族或一种身份的标识,姓名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背后依托的家族,所以姓名不可轻易改变,除非像帝王赐名、避国讳君讳改姓名、养子改名换姓等这些特殊情况,俗话说“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符合人们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可是小说中,主人公三次“更名换姓”,把自己名字改得面目全非,作为谙熟传统文化的作家来说,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值得思考,怎样解读这一奇特现象,正是本文的目的。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改名换姓”现象的阐释
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杨百顺“改名换姓”,总是由一些因素导致的,而这些因素对于主人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正是迫于生存的基本需要,才使得主人公一次次的“改名换姓”,可以说“改名换姓”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着内在的对应性。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相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的生存模式,符合人的需要实际。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试图运用它来解读三次“改名换姓”背后的意蕴及所昭示的意义,从而获得多维解读文本的可能性。
(一)“杨百顺”改为“杨摩西”――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小说中是传教士老詹把杨百顺改为杨摩西,我们不禁会问杨百顺为什么会同意呢?原来之前杨百顺在蒋家染坊以挑水为生,一次偶然事故,把掌柜的猴子放跑了,为活命逃跑了,在这之前他早已和父亲闹翻,不能回家,逃亡路上正好碰到传教的老詹,此时杨百顺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为了能挣五十钱买十个烧饼填饱肚皮,他宁愿背老詹回县城。小说还写到他对“改名”的态度:“没觉得‘杨摩西’这个名字好听,但改了名字,或许就有了事由;找着事由就叫杨摩西,找不着事由,自己再把名字改回来。”从这个细节发现,杨百顺同意改名,是为了有个“事由”做,工作成为是否改名的条件,工作意味着吃饭,这是他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同时,在县城有份活计,就摆脱了被蒋掌柜围堵的危险,从而获得了安全的生活,这体现出他的安全需要,正是基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考虑,才迫使杨百顺把名字改为了杨摩西。
(二)“杨摩西”改为“吴摩西”――归属和相爱的需要
小说第十一章里杨摩西生活还算稳定,在县府给县长种菜,但他为什么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呢?这要从文本细节说起,老崔给杨摩西介绍婚事,女方是开馒头铺的年轻寡妇吴香香,老崔说:“不是你娶她,而是她娶你,算是入赘”“既然入赘,就得改姓,你不能姓杨,得姓吴。”作为堂堂男子汉,为了结婚,还要改姓,杨摩西应该断然拒绝,可他没有,当他听说这婚事后,立刻想起了吴香香的模样“五短身材,小眼小嘴,疙瘩鼻,眉心有一粒红痣”还说:“她皮肤白,倒又透出另一种姿色......红痣长在白脸上,就是一颗小樱桃。”这些描写都暗含他对吴香香有好感,渴望得到这份爱情。“叔,等事儿成了,侄子少不了还得登门孝敬您”这句话也佐证了他渴望这份爱情。另外,他与父亲闹翻,四处流浪,虽然眼下在县府种菜,前不久一次莽撞,惹怒了县长,饭碗已经岌岌可危,极有可能再过以前流浪乞讨生活,这时他暗想:“趁此成家,也是个退路。到街上挑水,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嫁了吴香香,倒有个现成的馒头铺接着他,也就不用再到街上挑水了。”他这样想法正是想摆脱颠沛流离的生活,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通过嫁给吴香香,组建家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