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史传写作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勰的史传写作论.doc

刘勰的史传写作论   摘要:学界对《文心雕龙》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或指斥其不足,或赞扬其优点。本文单纯从“史传”这一文体入手,来探讨刘勰关于史传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的阐释。从题材选取,结构安排到语言运用等方面,刘勰都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史书的编写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史传;文体;内容;体制;语言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49-0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出现的各种文体的研究,总结了诗歌、论说文、公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刘勰对文学的定义是广泛的,所以,在刘勰的观念中,“史传”也是中国古代文体的一个方面。在《史传》篇中,刘勰对史书的来源及其写作方法做了一次全面的阐释,其间虽不乏有偏颇之处,但从总体上来说,刘勰的《史传》篇对后代史书的编写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他通过对历史史书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关于编写史书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史书的写法。   一、内容题材的可信性   史书写作不同于一般的文体写作。它的作用在于通过记述前人的事迹来警示后人,所以编写史书“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长而久大。”这就要求它注重的是材料的真实性,要遵循“实录性”原则,而反对那些粗编乱造的做法,排除那些道听途说的野文逸事。所以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史官要做大量繁琐的工作,去调查、引证、研究,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可信性。   刘勰在《史传》篇中,对史书选材作了详细的阐释。他以汉朝为例,介绍了史书编写应如何取材。篇中写到“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之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必阅石室,启金匮,细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史官在收集历史材料的时候,不仅要详细了解全国的重大规划,同时还必须阅读国家珍藏的文件资料,广泛而熟练地熟悉古代的事迹。但是,即便是如此细密谨慎的收集也仍会遇到取材方面的一些困难,造成史书所记载的东西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例如,薛莹的《后汉纪》和谢承的《后汉书》写得粗疏谬误,很不可信。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谬误的出现呢?刘勰认为史书错乱不实的根源在于“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书所无,我书则传。”正是这种追奇探异的心理使得著书者丢弃了实录性原则,而使史书变得不可信。年代越是久远的历史,不可靠是信息也就越多,所以刘勰建议史书编写者对历史材料中有疑问的地方,宁可不写,从而保证史书的真实可靠性。    刘勰在《史传》篇中对史书材料的选取,可以说是介绍的十分详细,为史书的选材确定了一定的规则。刘勰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对当朝当代事件的简单记录,更重要的是让后代人了解这段历史,所以史书材料一定要保证真实可信,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谬误,便会误导后人的理解。在史书编写中,那些追奇探异、夸大传闻、牵强附会的做法也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从内容方面来说,史书的编写的确是需要严格要求的。   二、结构体制的严格性   中国古代史书,大致以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为主。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刘勰更加强调的是纪传体的写作体例。编年体史书的结构无非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就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而纪传体史书则不同。作者在编写史书时,会遇到历史人物的入传问题,将其归入本纪、世家还是列传,有着严格的要求。   《史传》篇中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刘勰对书中人物归类,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司马迁独特的写作手法,一向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其独特的人物归类方法,更是突出了司马迁的独具慧眼,然而这点却正是刘勰所不赞同的。刘勰认为史书体制的编排应有严格的要求。《史记》中司马迁将吕后归为本纪,刘勰认为这种做法是违反常理、有违忠义的。他提出“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认为自古就没有女皇帝,对于这些女子的名号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同时他又以张衡为例,指出其“惑同迁、固,元平王后,欲为立纪,谬其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余二后哉?”从这一段,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刘勰是极其反对将帝后归入本纪中的做法的。他认为史书编写应该有严格的体制规范,人物归类也应严格遵循三纲五常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而不能根据作者的个人意愿而随意归类。   刘勰对史书体制的严格要求显然体现了他的宗经思想。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推崇不免使其观念显得有些呆板,然而对于史书的编写也并非全无益处。史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注重尊重史实,给后人呈现的应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而那些反映个人观点的记叙自然成为史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