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将翰墨染葫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只将翰墨染葫天.doc

只将翰墨染葫天   名家小传   扈鲁,本名扈庆学,著名画家,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因中国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含“扈姓鲁(山东)人”之意。   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2010年创建葫芦文化馆,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其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三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千件作品被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等艺术协会及海内外友人收藏。“儒风雅韵?扈鲁国画作品巡展”,已经世界各地成功展出了三十余场。   回想起来,与葫芦结缘似乎是一种天然的缘分。   我1962年出生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葫芦崖脚下,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就采自此山。种葫芦已经成为村民代代相传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生活艰难的那段岁月,葫芦可以吃、可以用,是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宝贝。现在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家门前的那一架葫芦。   山村子弟,兄妹7人,生活总是充满了艰辛,而考大学更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为了提高绘画水平,我辗转联系到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天祥老师,定期带着习作请老师指导。为了省路费,我就搭乘拉汽油的运输车、拉生猪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四五个小时。最难忘的是1983年春天,我攥着两块钱在济宁度过了艰难的一周。没钱住旅馆,就住在建筑工地铺设的下水管道里,从路边捡来两片草毡子,铺一块,盖一块,唯一的补品是出门时母亲塞给我的一把糖。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最艰难困苦之际,下一秒的付出和坚守,也许就是命运之门向你开启之时。就在这一年的高考艺考中,我如愿考取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人生之路就此改变,艺术之路在面前徐徐伸展开来。   大学四年,我师从著名画家杨象宪、高天祥、杨硕等先生,几位先生都是画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中,杨象宪先生是潘天寿先生的高徒。跟随几位先生学绘画、学创作、学艺术,如醍醐灌顶。而更令我受益终生的是,我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人生的哲理,学到了生活的态度,学到了为艺术持之以恒、躬身耕耘的修为。   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虽然从事过多个岗位的工作,但是对葫芦绘画的创作却未曾停下半刻。为自己所钟爱的事物辛勤付出是快乐的,哪怕伴随着艰辛和汗水,却总是畅快淋漓。2007年,我创办了葫芦画社,为自己的绘画创作加压、上发条。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创作几百幅葫芦花鸟画作品,周末和节假日是我创作的黄金时间。记得有一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我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尝试八尺大画。由于画纸太大,我只能站在桌子上、椅子上进行创作,上上下下,汗流浃背,由于长时间举着画笔落下了肩周炎,但是当看到创作完成的大画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创作了近百幅八尺、丈二作品。另外,我还尝试用蜡作画,将蜡的质感与水墨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的作品也别有一番意境。   我的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从2010年起,我成功举办三十余场画展。这些突破性的创作,得到了同行和前辈的认可,他们的肯定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著名画家孔仲起先生曾鼓励我说:“画葫芦者众多,但像扈鲁者甚少。扈鲁的作品构图完整、富于变化,表现出或若即若离、或痛快淋漓之感,中国书画最强调的气势、韵味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鼓励我说:“扈鲁的作品色彩取法自然,虽然是洗笔水的原色,但用墨沉着,有苍润的对比,浓淡之妙存乎一心。”   葫芦不仅有着或桀骜不驯、或委婉可人的自然形态,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对葫芦了解得越多,就会愈加痴迷。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葫芦种子,葫芦生性泼辣,适应性极强,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分布;葫芦有着美好的寓意,在中国的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多福多寿;藤蔓曲折延展,寓意福禄万代。可以说,小小葫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和民俗文化。   为了推动葫芦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我创建了葫芦文化馆,将对葫芦的研究发掘,从绘画表现深入到文化研究,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还原。葫芦文化馆的布局,以时代发展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为主线,分为神话传说、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工业文明、文房四宝、文学故事、婚育文化、市井文化、写意葫芦、异域风情等十余个版块,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泥塑人物微缩景观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葫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经过五年多的建设,葫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