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中医学院8号楼天井研究.doc
湖北中医学院8号楼天井研究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比较激烈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国内的一些主要城市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优秀历史建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程中的不太完美的建筑。本文研究的对象算不上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典范,文章从平面布局、立面处理、结构和材料、建筑价值等方面对该建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天井;传统;西式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50-01
湖北中医学院院内的8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曾经是文华书院的“正馆”。文华书院是武昌文华中学的前身,创建于1871年,校址在昙华林,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一所学校。1904年,增设大学部,称为“正馆”,“正馆”就设在这座楼房;1909年,文华书院定名为“文华大学校”,这座楼又成了文华大学校的大学部;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到武汉传播马列主义时曾在此演讲和住宿;1924年春,这座建筑改为华中大学文学院。现在为湖北中医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平面布局:该建筑结构规整,东西两侧关于中轴线对称。南北各有一个入口,都设在中轴线上。主入口设在南面,从门楼拾级而上进入门廊。门廊尽头有圆拱形的门,门上方装饰有层次丰富的拱形欧式线脚。穿过门廊下台阶进入天井的下沉地面。天井四周有廊围合,东、南、西三面为传统木结构围廊,北面为典型的西式塔司干柱式柱廊。由北面入口经两侧的西式柱廊上台阶与其它三面的木结构围廊汇合。
一层东西两面分别对称分布着三个房间;南面入口门廊两侧各有两个房间,其中靠近门廊的两个房间较小;北面为塔司干式柱廊,没有房间。楼梯设在天井东南拐角处。二层的布局和一层的大致相似。就天井的空间尺度而言,传统的天井平面尺度大的约有5m×5m,小的只有1m×1m。而该天井的平面尺度为9m×6.4m,远远大于传统的天井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天井内各个房间的采光和通风。
立面处理:该建筑的外立面处理非常简洁。先是1m多高的斩假石墙裙;墙身用浅灰色水泥饰面,每间隔50cm便用白水泥勾缝做横向分割线。墙身和墙裙的接合处有方圆结合的装饰线脚,一层和二层的分界处也装饰有层次丰富的欧式线脚。东、南、西三面墙的所有窗子都是圆拱窗,上方还有相应的拱形线脚,线脚层次丰富。
门楼和房顶都是两面坡的铁皮屋顶,顶上覆有红瓦。东、南、西三边的房顶的高度一直,而北面房顶比其它三面的房顶要低1m左右。该建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二层北面的房子进深较窄,房顶的坡度在保持一致的情况下高度便会相应降低。
结构与材料:建筑的南侧入口采用西式门楼的形式,门楼和房顶都是两面坡的铁皮屋顶,顶上盖红瓦。但门楼在结构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天井东、南、西三面走廊的栏杆采用传统直棂式木栏杆,木柱子,石柱础,柱子和柱础的棱角还做了适当的圆滑处理。二楼在檐廊有固定的木质百叶窗,百叶窗下开传统的玻璃短窗,短窗下有槛板,槛板的外侧还有直棂式木栏杆。
一层的门窗全部采用圆拱形门窗,并且门窗上部都有一到两个和外拱同心的半圆格子,在小的门窗上直接缩小成一个半圆点。入口大门和部分走廊的门窗采用西式的彩色玻璃。楼梯间的栏杆也是传统直棂式木栏杆,楼梯踏步也是实木的。楼梯(包括栏杆)、和门窗漆成朱红色,入口大门(包括立柱和门楼)、走廊的栏杆和木柱、以及走廊上的门窗全漆成黑色。
建筑主体结构不再使用传统的砖木立贴结构,改为砖墙承重,而且墙厚达50cm。外墙面是水泥墙面,内墙全部是以白石灰饰面。天井的下沉地面铺满了条石,南北排列平整,条石地面的四周留有排水沟,在雨天可以将天井收集来的大量雨水及时排掉。
建筑价值:该建筑从建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见证了武昌的近现代史。同时,该建筑又地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是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这特定的文化价值。从整体的建筑形式看,该建筑采用的是江南传统的天井建筑形式,在此基础上又大胆地将西方壮美的塔司干柱式、漂亮的圆拱形彩色玻璃门窗和层次丰富的装饰线脚等西方建筑的艺术形式借鉴过来。或许有些地方处理得不是那么完美,也算不上是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典范,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也为后来一些中西合璧建筑的建造提供了一定经验。
积极推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湖北建设厅.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杨朝伟.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3]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