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doc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摘 要: 苏轼诗歌取譬设喻,变化多姿:词比、句比、篇比、连贯比、联想比、双关比,可谓多彩多姿;巧比妙喻,新颖别致:细腻的景致、磅礴的气势、深婉的情致、深刻的哲理,都通过比喻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轼诗歌中那些闪射着奇光异彩的比喻,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文学艺术的借鉴。   关键词: 苏诗诗歌 比喻艺术 取譬设喻 巧比妙喻      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其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多。欣赏他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极善于运用比喻,诗歌中精妙比喻,俯拾皆是。值得称道的是,苏诗比喻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独具风格。在此,我谈谈欣赏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的体会,以就正于同行。   一、取譬设喻,变化多姿   在苏诗中,从用作比喻的事物看,大体上包括以物喻物、以物喻人、以人喻人、以人喻物等形式;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看,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也皆具备。我们可说苏诗用喻确实“无不可比”,可见其比喻的丰富。但是,苏轼诗中的巧妙比喻、丰富多彩,尤其体现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上。   1.词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用一个词,即一样东西作比的,如《和子由踏青》:“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麋。”以“瓮”喻茧之大,以“麋”喻羊之肥。也有用一个词组作比的,如《游灵隐高峰塔》:“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分别以“攀龙蛇”、“坐牛羊”两个词组喻古松、怪石之形态。   2.句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有一个句子来完成的。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漂泊,这是苏轼有名的譬喻,后来演变成成语“雪泥鸿爪”。   3.篇比。   苏轼最为人传诵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以游山观景比喻为人处世,含有深刻哲理。这是以整首诗来作比喻的。   4.连贯比。   “用一联串的不同喻体形象比附一个具体形象或一个抽象概念”,这种比喻方法人们称之为“博喻”,它“不仅能增高诗的形象的密度,尤其能突出本体形象的特征”。如《百步洪》诗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诗以七种形象作比,错综利落。钱钟书先生说:“一联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笔下。”陈尔东先生说:苏诗之喻“不止用一种形象来比喻一件事物,常是像明珠一样,不是一颗,而是一串;像射击一样,不是一发,而是连发”。这些话都可以认为是对苏诗博喻的恰当评价。   5.联想比。   一般比喻都是紧扣相似点,这是常规。而联想比则用的是“不是之似”,即要通过联想理解相似点,找到相似处,这种比法人们称之为“曲喻”。如《舟中夜起》开头两句:“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用的就是这种比法。纪昀评论说:“初听风声,疑其是雨,开门视之,月乃满湖。”此从“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化出。诗中是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相似点在声,但不指明,让读者去想象。   6.双关比。   这种比法即在相似点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引喻,这也使得比喻不同寻常。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西施之美喻西湖之景,不论在什么气候,都是美丽的,形象地写出西湖的美丽多姿。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研究这诗中的比喻,便会发现此中还有一层双关之意:西湖或晴或雨都可见到它的美姿,又喻示人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在上述比喻方法中,词比、句比、篇比主要是从比喻的语言表现形式上说的;而从比喻方法上讲,连贯比、联想比、双关比,都是较为巧妙有味的,比起一般化的,单纯以相似点作比的比喻,可以说要更胜一筹。这些比喻之所以新奇巧妙,“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就在于以相似点为中心,赋予更多的艺术因素,就像音乐里加了和声,又像烹饪时佐以调料,因而使人读之余味无穷。   二、巧比妙喻,新颖别致   以上对苏诗的表达形式、方法所作的分析,足见苏轼用喻的丰富多彩,变化多姿。再从其表达作用和效果作进一步赏析,更可见苏诗比喻新颖别致、独具风格的鲜明特色。   1.用比喻描绘细腻的景致。   在《游金山寺》诗中,诗人用“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来形容冬季江波和傍晚的云彩,把微风吹起的江面上的小小波纹,比作皮靴上的细密的皱纹,把留着残霞的暮天色彩,比作鱼尾的赤红色。真可谓观察入微,贴切生动。《吴中田妇叹》描写秋雨连绵,农民无法收获庄稼:“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写南方气候潮湿,又加连日阴雨,于是耙子的木柄长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