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doc

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   摘 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的思想经过历代圣贤与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和提倡,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一块重要基石。   关键词: 《孝经》 孝教育 承继      一、孝的内涵   孔安国在《古文孝经序》中讲道:“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可见孝的起源极早。据相关史料记载,孝源于母系社会时期,至西周时,孝便开始规范化、制度化了,并且成为了一种政治伦理,一种社会规范。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的推崇,孝的价值和内涵更加明确,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孝的行为标准。   孝的含义是什么?从文字结构上看,孝是由省写的老与子俩部分组成的;甲骨文中的孝字是会意字,意思是小子挽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说文解字》写道:“孝,子承老也。”《尔雅释训》则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简单概括起来讲孝的内涵便是“亲亲”,即要善待父母,子辈要对父辈敬爱侍奉,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要敬要养。《小雅》中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捋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富我,出入腹我。”父母生养我,经受了许多痛苦,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爱护我,教育我,而我想报答他们的恩德时,他们已不在人间。不难看出诗中深刻地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哀思和愤怒。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肯定西周“亲亲,尊尊”的孝道思想上,对孝道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从而明确了孝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价值,提出了实施孝道的行为准则,使孝的内涵更加丰富。时至《孝经》《礼记》成书,儒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的孝道伦理体系。   毋庸置疑,《孝经》是儒家学派孝伦理的系统化。此书分为十八章,在《开宗明义》第一章中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心生也。”在深刻地论述了孝的价值、意义作用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要求与规范。从《天子章》到《庶人章》更是列出了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不同政治阶层人实行孝道的具体准则,是谓“五孝”。《孝经》中对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不管你是哪个阶层的人,只要你愿意便能够行孝,尽孝。孔子说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便是天子的孝道,故在《尚书?甫刑》中讲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论及卿大夫的孝道时《诗经大雅》写道要从早到晚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认为老百姓的孝道就是孝养父母。孔子则认为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作、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孝乃是人类最根本的首要品行。是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他在《纪孝行章》中更进一步地指出孝子侍奉双亲要敬,要能至其乐,使父母高兴,亲病则忧,丧则哀,祭则严,如果不孝就会受到刑罚,是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部孝也。”总之,《孝经》使人们知道了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孝的思想外化了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此后出现的《女孝经》《酒孝经》《大农孝经》等书使得孝的规范更加具体化。   二、孝教育的推广   黑格尔在谈及孝文化时讲道:“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可见以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是一个教化的国家,这一点尤其显现在中国政治与文化政策的相辅相成。孝历经千年发展,这是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效仿是分不开的。   (一)古代社会的孝教育   1.礼法的约束为孝推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西周时期孝与宗法政治联系紧密,认为只有对先祖和父兄的崇敬和孝顺才有利于周王政权的巩固,因此统治者把提倡孝悌作为强化政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背亲忘祖德现象时有发生,孔子为了进一步弘扬礼法,在西周孝德的基础上,对孝的内涵系统化、思辨化,将孝从单纯的家庭血缘的范围扩大为一种社会道德,进而将孝纳入礼法体系,此后孝一直受到国家礼法的维护。尽管秦朝崇尚法律,但也提倡孝道。据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简封诊式》记载:某家甲控告其子不孝,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魏晋时期法律规定“求留养亲,昌哀求任”以强制力量鼓励人们去尽孝。在北齐有“重罪十条”,其中第五条是“恶逆”,第八条是“不孝”,倘若犯了这不孝之罪,就是国公贵族也要严惩不贷。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律就效仿北齐的刑罚,并且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将此作为封建立法重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后各朝代的礼法中相继延续了这一规章,是称“十恶不赦”。孝由于受到统治阶层的需要,被纳入了国家礼法的体系,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