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oc
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加强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是对侗族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例,揭示了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推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1-02
2006年5月,国务院把以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为代表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此新晃县委、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提高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保护与开发开展实质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受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工作力度等方面的束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保护与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此为个案,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对策思考。
一、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基本情况
“咚咚推”又名叫“跳戏”,是因为整个表演均在跳跃中进行。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在道白和演唱之余均要进行“三角跳”。此剧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专家称它是中国早期南戏传承至今的“活化石”,它的演出特点除了跟一般傩戏具有表演大多数戴面具的特征外,它还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和道白,普通村民参加演唱,体现古代侗族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抑巫扬医,在锣鼓声“咚咚推”中进行舞蹈,流传于一个自然村落而独显其珍贵,并将汉族故事纳入其中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等特征。“咚咚推”共有80个剧目,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有21个。古老而神奇的侗族傩戏“咚咚推”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保存至今,一是“咚咚推”尚处于氏族部落的全民艺术阶段,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天井寨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能表演,不易失传。二是“咚咚推”本身是一种群众祭祀艺术,群众参与性强。三是“咚咚推”是以侗语演唱的艺术,将本民族的情感都倾注在其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威胁。当前之所以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受到冲击,生存发展空间减缩。即使像新晃这样“老、少、边、穷”的民族自治县,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逐步改善和越来越丰富。如某些村寨里的青砖瓦房代替了吊脚楼,水泥路代替了花阶路石板路,公路桥代替了风雨桥,说民族语言的少了,穿民族服装的少了,少数民族氛围淡化了。人们向往现代化和快节奏的小康生活。在当前整个社会急剧地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像侗族傩戏“咚咚推”这些身传口授的古老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它在渐渐衰微,以至于灭迹。
第二,民间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天井寨现在能参加演出侗族傩戏的人还不足30人,其中大部分是70至90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对“咚咚推”中演出的三国戏、娱人娱神戏、土地戏、驱邪冲傩的剧目还能胜任,但是要表演上刀梯、过刀桥、下火海、踩犁口、钢针穿喉等十分惊险的傩技节目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都是老幼妇孺。
第三,演出市场狭小,发展前途渺茫。侗族傩戏“咚咚推”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民族艺术品种,它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由于侗民族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轨迹不同,表演风格迥然不同。它渗透的舞蹈、道白、歌曲、打击乐调、傩面具及道具等,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民族风格,所以当地村民很喜欢“咚咚推”。但游客和观众对此却索然无趣,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欣赏力、审美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傩戏演出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市场很难寻觅其踪。
第四,保护和发展矛盾突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保护文化形态,传承和保护是核心是灵魂。象“咚咚推”这种原生态的侗族非物质文化,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艺术性观赏性显然不足。如果不对傩戏“咚咚推”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它与时代的距离。如果对傩戏“咚咚推”作了改变,就失去其特性而不成其为傩戏了。
三、建议与对策
第一,高度重视,保护为主。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正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各种矛盾凸显期的重要阶段,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切实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