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死之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死之孝.doc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死之孝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故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皆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却突破了传统矫揉造作的封建礼数,表现出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典型表现就是:生孝和死孝。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生孝;死孝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06-02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孝是个人思想意识与国家制度规范的综合产物,他是被儒家学派和统治者升华、外延的封建伦理道德。从狭义上讲,孝注重的是个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封建礼数,他是人类血缘之间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自然亲情。孔子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历朝历代的孝观念、孝意识与孝规范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个性鲜明特征,其中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更为特征鲜明、别具真情。   孝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生孝,一是死孝。生孝既可以指父母尚在人世时,给与父母以物质、精神满足,使父母尽享人间之乐;亦可以指在父母亡故之后,子女们严格按照礼仪规范,遵守丧葬礼仪为父母守孝并不毁伤身体。与生孝相对,死孝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父母在世时,子女或许没有给予其物质、精神满足,但在父母亡故之后,子女们按照礼制,设立宗祠并按时进行祭祀;其二,父母亡故后,子女们竭尽哀伤之情,甚至逾越礼制,哀毁几至于死。不管是生孝,还是死孝,他们既有着人类文明的缩影,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休、社会不安,但在乱世之中却也继承发展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就是生死之孝的基因表现。      一、不拘礼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魏晋时期的王戎可谓死孝的典型。《晋书?王戎传》记载:王戎、和峤同遭大丧,王戎“不拘礼制,饮酒   食肉,或观弈棋”,和峤“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一个规规矩矩、一个放荡不羁,看似和峤乃是大孝之人,王戎实为不孝之子,但时人刘毅却做出了这样的论断:“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晋武帝)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此处,刘毅道出了什么才是真正令人敬畏的孝,什么才是人们所应敬重的孝,那就是死孝。   同在这一时期,阮籍也表现出了异样的孝行为。《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孝经?丧亲章》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要是按此之说,阮籍在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后,仍然无动于衷,甚至在将葬之时食肉饮酒,给人一种大逆不道、不孝子孙之感。但是,谁又能够真正理解他此时心中的大悲大痛之情呢?他是从心灵深处伤痛,他把内心的痛楚深深埋藏于心底。阮籍“吐血数升”,这吐的不仅是鲜血,更是阮籍对母亲的大爱大孝之情。王戎、阮籍这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举动,岂能不令世人感慨万千,为之凄切难耐?他们自舒情怀,慷慨真切,全无腐儒之味;他们大爱大孝,畅快淋漓,全无矫揉造作之举,这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是孝的永恒主题。   南朝宋有一人叫余齐民,因为在外为官,所以未见其父最后一面。回乡后,余齐民“号踊恸绝,良久乃苏”,当耳闻其父遗言是“恨不见汝”时,余齐民“号叫殡所,须臾便绝”(《宋书?孝义传》)。余齐民痛不欲生,结果哀毁致死,这着实令人惋惜,但是他的哀毁悲痛之举却令世人感慨难忘。      二、丁忧过礼,情真意切的哀毁之情       《孝经?丧亲章》讲:“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它提倡的是丁忧适度,死不伤生,按礼而行。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各个阶层的民众,因为哀痛至极而表现出了许多擗踊毁瘠、哀毁过礼的生死之举。北魏时的仓跋因丧母而“水浆不入口五日,吐血数升,居忧毁瘠”。同时期的张升在父丧之后“饮水绝盐,哀毁过度,形骸枯悴,骨立而已,发落殆尽”;李显达因父丧而“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六年庐于墓侧,哭不绝声,殆于灭性”;荆可因母丧而“水浆不入口三日,悲号擗踊,绝而后苏者数四。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昼夜悲哭,负土成坟,蓬发不栉,菜食饮水而已。”(《北史?孝行传》)。北魏政权倡导以“孝”治天下,因而出现了较多的孝子孝孙,但这不仅仅是政策政令的引导作用,更是文化传统的基因体现。正是因为对亲人的大爱大孝,“三日而食”“毁不灭性”“丧不过三年”的封建礼数开始被时人所忘却,而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