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的体能与休闲运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视障儿童的体能与休闲运动

視障兒童的體能與休閒運動 王寅榕 高雄市鳳山區中山國小 摘要 體能與休閒運動對視障兒童身心機能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屬文 獻探討,先就體能與休閒運動對視障兒童的影響與限制加以敘述,再提出視障兒童參 與體能與休閒運動時所符合的各種需求。最後,本文從教學策略、設施(備)、物理 環境及遊戲規則的實例及調整方式綜合論述之。 關鍵詞:視障、體能活動、調整策略 通訊作者:王寅榕,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一段 120巷 8號 高雄市鳳山區中山國小 電子郵件信箱: e86948@.tw 438 壹、前言 日常生活中體能愈活躍之兒童,對本身體能狀態愈有信心,愈能享受體能休閒運 動所伴隨之樂趣與健康益處。身心障礙兒童的健康狀況比一般兒童不良,甚至有逐漸 惡化的傾向。造成上述二種情況的原因在於:體重過重、肥胖以及缺乏運動 (Rimmer Braddock, 2002) 。體重過重或肥胖除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外,社會對肥胖者亦存有較負面的觀感,且肥胖對部分視障兒童可能造成目前眼疾進 行性的惡化,如黃斑退化、青 光眼、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黃斑部病變等 (Capella-McDonnall, 2007) 。適當的體能及休閒運動可協助降低上述疾病罹患的機率, 亦能提升個體的生活品質、促進情緒與心理健康,並能適當地紓壓。因此參與規律體 能及休閒運動的視障兒童,當其長大成人時將有積極、活躍的生活模式 (Lieberman, Schedlin, Pierce, 2009) 。 貳、參與體能與休閒運動對視障兒童的影響與限制 視障兒童的體能與休閒運動對生理、心理與社會情緒及動作發展均產生影響,且 從事此二方面的活動會因視障的因素而有所限制。以下就上述各面向的影響及限制的 因素分別論述之: 一、影響 (一)生理方面 由於缺乏視覺回饋所導致的緊張與壓力,視障者從事動作技能時需更多的新陳代 謝需求。 Kobberling, Jankowski 與Leger(1989)發現視障者在跑步與步行時,比視力正 常者耗費更多精力。而盲人於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對方向、安全、物體位置的鎖定等, 需額外的注意力及更多體力、平衡感與協調性(Buell, 1973;引自 O’Connell, Lieberman, Peterson, 2006) 。另外,據Skaggs 與Hopper(1996)的研究指出,盲人及盲聾者與明 眼聽人者相較有較高體脂肪、較低的心血管耐力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肌張力 (muscular strength)與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 (二)心理與社會情緒方面 與其他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群體相比,視障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最不活躍 (physically inactive)(Ayvazoglu, Oh, Kozub, 2006) ,有39%被認為過於久坐(sedentary) 的生活模式。過於久坐的個體易形成負向的情感、焦慮、沮喪、低自尊、缺乏自信與 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Lieberman McHugh, 2001) 。除視障因素外,新陳代謝的需 439 求與體力耗費的增加,以及機械上的無效率(mechanical inefficiency)導致視障者的生 活模式不活躍(Auxer, Pyfer, Heuttig, 1997;引自 Lieberman Houston, 1999 )。生 活模式不活躍的視障者會缺乏參與體能活動的動機,只能倚賴他人在社區內活動而成 為社會的依賴者(Kozub, 2006) 。Robinson 與Lieberman(2004) 亦發現:不論在校內或 校外,因缺乏機會與同儕融入,而限制了視障兒童參與多數的活動,導致較差的自我 決策、疏離與寂寞感。此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