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影响
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影响儒家的审美观,是以其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为基础,且与其政治伦理道德观相一致的。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和审美行为,深受儒家审美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和同观及中庸思想,强调和谐之理与中庸之道,体现在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及审美行为上,就是注重形象的和谐统一之和同之美,欣赏稳重、典雅、大方之端庄之美。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时代的活力,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审美观;和同;中庸;和谐美;端庄美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061-05
郭 东(1964―),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江西南昌 330077)
一、儒家的审美观与政治观、道德观的一致性
儒家思想是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文化思想。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主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大同社会,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所谓修身,就是讲仁、讲义、遵礼、明智、守信。而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为了平天下。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8226;八佾》)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表面看来,除了“礼”之外,其他各项都与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其实,在这里,“礼”也是与伦理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这个“礼”,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礼貌有所不同,最初是指礼节、礼仪,以及与当时祭祀相关的一些行为,后来演变为与等级制度相关的一些社会秩序。说到礼,荀子是这样说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8226;礼论》)从荀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天然的秩序和等级及由此形成的制度的必要性。实际上,“礼”,就是通过直观、外在的感性的方式来表现的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秩序,是以感性的方式来传达理性的思想。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这种具体生动的个人生活形象,都是以恰当的“礼”仪的方式出现的。《论语》中曾详细记载孔子的衣束装扮:“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8226;乡党》)绀,是一种深青中透着红的颜色,这是礼服的颜色;?是一种黑中透红的颜色,这是丧服的颜色。孔子不用这两种颜色来做平常衣服的饰边。亵服,是指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红色和紫色是贵重的颜色,家里穿的衣服是不能用这些贵重的颜色的。孔子的服装用色极其讲究。哪些颜色是在哪些场合用的,分得很清楚。在儒家看来,颜色是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随便用的。不是感觉好看,不顾身份、场合、礼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用色彩也要遵守礼仪制度。“当暑,???,必表而出之。”(《论语#8226;乡党》)?,《说文》:“?,粗葛也。”这里用为粗葛布之意。?,《小尔雅》:“葛之精者曰?。”这里用为细葛布之意。是指天气炎热,在家穿着麻布衣服很凉爽,但如果去外面就还是要披了外套才算是妥当的。可见,服装的款式风格和面料,也不能尽依个人的喜好或是以舒服不舒服为准,而是要以合不合礼仪为准。“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论语#8226;乡党》)羔裘玄冠是指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孔子时代黑色是吉服,所以不可以穿去吊丧。而在吉利的每月初一,是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拜君主的。不同的场合,就要穿不同色彩不同款式不同面料的衣服,这是基本的规矩和礼仪。说话、走路等其他外表姿态形象也是一样,不能说声音洪亮、步伐铿锵就是美,或是步履轻盈、声音婉转就是美,而是合乎礼节的姿态才是美的。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如也”(《论语#8226;乡党》)。不同的场合,孔子的走路、说话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礼仪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形象,才具有美感,才具备审美的价值与审美的意义
儒家的审美人生观,就是道德人生观,是与政治伦理价值相一致的。理想的美,与善相关、与善一致。音乐的美,到底是来自旋律还是节奏和调性,对于儒家来说,并不重要。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善的音乐,只有合乎政治道德秩序的音乐才是最美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8226;八佾》)“韶”,是舜乐名。舜帝是接受尧帝禅让为政的,光明正大,所以其音乐亦和平中正。既尽善,又尽美。“武”,指武王的音乐。周武王发动战争,推翻殷纣王,以征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