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

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摘 要】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是多层次的:各族群的自我认同表现为原生性,壮族的“汉裔”认同表现为场景性,土司既认同汉族又认同壮族表现出两面性,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表现为向心性 【关键词】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广西龙州 【作 者】蓝韶昱,广西博物馆馆员。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3-0089-007 Study on Ethnic Identity in Tusi Society of Zhuang Ethnic Group ――Take Longzhou County Region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Lan Shaoyu Abstract: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usi society of Zhuang ethnic group in Longzhou had several levels: every ethnic groups selves-identity with primordial characters, identity of Han-descendants with circumstantial characters, Zhuang Han ethnic identity of Tusi with dual characters, Chinese nation identity with centrality Key words: Tusi society of Zhuang ethnic group;ethnic identity;Longzhou in Guangxi 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在土司研究领域结合的产物,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土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1]便是这一热点的绝佳体现 土司社会的汉族主流意识形态与壮族原生文化在数百年的互动中,催生了多层次的族群认同。广西龙州县域在元至民国时期,先后被分置为龙州、上下冻、上龙、下龙和金龙峒五个土司。笔者拟以龙州县域为例,结合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致力于探究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状况,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原生性:各族群的自我认同 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原生论(又称根基论)(primordialist)认为,族群问题是一种原生情感问题,在血缘、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一致性中,蕴含着一种自在自束,难以名状,有时甚至是难以抗拒的强制力。[2]虽然原生论提到血缘认同关系,但原生论并不刻意强调族群的形成必然具有客观的生物遗传,而是宣称造成族群的血统认同其实乃是主观的文化诠释。龙州县域的各族群世代传承的自有文化,是各族群自我认同的天然标准 (一) 汉族的自我认同 壮学研究 现居龙州的汉族自宋代起入居龙州县域。史载:“宋皇?四年(1052年),赵鼎随狄武襄公征蛮,以功世袭斯土,所部将士多来自山东,因而居焉,是为长江以北居族移居蛮荒之始。”[3]虽然赵鼎作为龙州土司的鼻祖有杜撰之嫌,但狄青南征后留下汉族士兵屯边却是事实。汉族移民多来自鲁、闽、赣、湘和粤等省,这由龙州县部分姓氏来源调查结果可知 资料来源:民国《龙津县志》(上卷),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60年,第40~44页 明清时期,大量广东人以经商为目的溯西江而上迁入龙州县域,他们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龙州城及各乡圩街,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得以保存,尤其在语言方面,史载“龙津语言约分数种,曰土语,曰广话,曰官话……此三种语言最为通行”。[4] 广话即广府话,又称粤语、白话,明清时期由粤商传入龙州,逐渐发展成龙州县城及各乡(镇)圩的强势交流用语,成为粤籍汉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 (二)壮族的自我认同 据龙州地方文献记载,龙州县域壮族的原生文化,包括“民编茅而居”;[5]“土人男女跣足,俱用布巾缠头,衣尚青黑,短衫长裙,婚姻聚会,槟榔为先”;“每年三四月间,乡村男女赓歌为戏,且有从邻县裹粮而来者,每场聚集不下千人,年纪二十内外,土人佥云:若停禁此戏,年?不登,人畜多瘟疫”;[6]“乡村既嫁女子,留恋父母家,未归夫家至数年之久”[7]等,迄今仍未完全消弭 金龙峒有自称为布傣人的族群。布傣人人数比例在全峒过半,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被确定为壮族的支系。布傣人是金龙峒的最早居民和金龙峒土司的族属。土司时代的布傣人有如下风俗:身着过膝黑色窄袖长衫,染黑牙齿,妇女头盘砧板发髻外包黑头巾,跣足,吃生红和猪血肠,成年女子吃蒌叶,住干栏,新婚妻子不落夫家、即将或初为人母的妇女要做过桥仪式,正月庆侬侗节,弹天琴等。这些独特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