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蛳山遗址出土蚌刀动物考古学探究.docVIP

顶蛳山遗址出土蚌刀动物考古学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顶蛳山遗址出土蚌刀动物考古学探究

顶蛳山遗址出土蚌刀动物考古学探究贝(软体动物)之用,因其肉质鲜美,因其壳硬且美,因其状特形殊,因其罕而难得,因其成分特殊。Classen评估了贝类遗存作为饮食和季节性指示物的价值(1),她和其他的作者(2)质疑隐藏在饮食和季节性解释背后假设的可靠性:遗址里发现的贝类的使用状况并不仅仅局限于蛋白质和饮食的考虑,贝类可用以饵料(3)、建筑材料(4)或者是工具加工的原材料(5),涉及贝类采集、烹饪和贮藏方法的民族学证据表明其在文化选择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多样性(6)。关于软体动物之用途,就中国考古材料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食用。为人所食用,作为肉食资源;为动物所食用,可用作饲料或饵料。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贝丘遗址中均有较为集中和突出的表现 (2) 用作或制作为工具或用具。就邕江流域贝丘遗址出土蚌器的情况而言,主要器形包括蚌刀、蚌铲、蚌勺等(7) (3) 工艺装饰。例如,贝壳用作装饰性容器则是在秦汉以后流行,隋唐之后更是盛行,还出现了用白银材料仿制的现象;而用贝壳做装饰在先秦时期很流行(8) (4) 货币或财富象征物。贝壳在中国曾作为原始货币广泛使用,采用的主要是宝贝科,被称之为“齿贝”、“货贝”、“子安贝”、“宝贝”和“贝”等。一项针对货贝由装饰品向货币转化的研究认为,这种转化是在夏代开始的(9)。彭柯和朱岩石对我国考古遗址出土海贝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海贝最早使用于中国西部腹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青海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西藏昌都卡若等遗址),其后在商代扩展至中原、新疆、云南、江苏等地;海贝作为珍贵罕见的舶来品,多出现于墓葬之中,表明其作为财富象征物的重要价值(10) (5) 建筑材料。一般而言,在没有人为或自然的扰乱下,由于贝类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在大量贝类的长期堆积过程中,因为贝类的分解而释放出钙,使得土壤环境的碱浓度明显增加,有助于动物遗骸、植物遗存和贝类的保存(11);同时,贝类堆积疏松,易渗水,干燥性好,其主要成分碳酸钙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烧石灰的材料)(12)。我们在贝丘遗址所发现的居址和墓葬位于贝类堆积之上或其中(13),甚至是遗址出现于贝壳堤之上的现象(14),可能正是原始居民对此种现象认知并加以利用的产物 (6) 象征性含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祭品、祭器和摆放为具有象征性含义的形状。用作祭品的例证见于高庙遗址,研究者认为距今约7000年之久的祭祀场所中窖穴中的河螺为祭品(15)。蚌类用作祭器,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认为汤阴白营遗址、陕西周原等遗址出土的大型蚌壳应当是此类祭器,可定名为“蜃器”(16)。摆放为具有象征性含义的形状,最富盛名的例证当属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的蚌砌遗迹:由呈白色的丽蚌和矛蚌精心摆放而成龙、虎、鸟和麟四象,这表示中国传统天文体系中的四象在公元前4000年即已形成(17);此外,在湖南的松溪口、征溪口和台坎大地等河岸贝丘遗址也出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属于祭祀性质的蚌雕虎类猛兽图案和石板蚌壳堆积等考古现象(18) 现在,贝类的用途还表现在:药用(珍珠和珍珠母)、工艺美术(贝雕、螺钿、镶嵌、纽扣、珍珠)、肥料(改良酸性土壤)等(19) 软体动物为人所利用的方面广泛。具体到顶蛳山贝丘遗址,软体动物除被用作肉食资源外,还被加工而成各种工具和用具,加工成器的主要是各种瓣鳃纲动物,我们将其称之为蚌器,蚌器中以蚌刀所占比例最大,本文将由动物考古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 研究材料 本次所进行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是针对顶蛳山遗址1997~1999年调查和发掘出土的蚌刀进行的(20)。蚌刀标本共计627件 2. 研究方法 ① 比对标本的选择 笔者依据蚌刀出土遗址共出的较为完整的蚌壳以确定蚌刀所用蚌壳的种属和部位。现生比对标本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科技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收藏的现生瓣鳃纲标本 ② 贝壳的分区及其记录 为更方便、更科学地记录蚌刀所用蚌类的种属和分区,依据蚌壳的部位名称(图一)及对蚌刀选用蚌壳部位的观察,笔者将蚌壳分为A-E五区 以右壳为例(图二),分区标准如下: A区:主要包括侧齿及背侧。除侧齿外,该部位蚌壳较薄。珍珠蚌未订种与前缘相连形成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帆状的后翼也归入本区,但是,因该后翼脆弱易折断,在考古发掘中罕见或不见该部位 B区:主要包括蚌壳后缘的背侧及后闭壳肌痕。该分区蚌壳较薄 C区:主要包括壳顶、拟主齿、前闭壳肌痕以及腹缘(含外套痕)前侧。该分区外套痕及附近区域较厚,向腹侧逐渐变薄,而向贝壳中心区域急剧变薄;沿着外套痕由前侧向后侧,厚度逐渐变小,外套痕的深度也由深变浅 D区:主要包括腹缘(含外套痕)后缘。该分区沿着外套痕由前侧向后侧,蚌壳的厚度逐渐变小;外套痕较浅 E区:主要包括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