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月迹.docVIP

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月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五单元 十八 月迹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循序渐进地描写事物,掌握文章写作的一种思路。 2.学习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深入、系统了解事物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课文说明 本文描写了在中秋之夜,孩子们到处寻找、发现、赞美、欣赏“月迹”的过程,从而展示了孩子们纯真、朴实、善良的心灵世界与天性,抒发了对美好祥和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全文共有37段,各段内容及要点如下: 第1、2段,主要写中秋节晚上,孩子们和奶奶先是在院中后回到屋内等待月亮的活动,以及月华初上的喜讯,“好久却不见出来”则暗示了急迫的心情。这里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写大家回到屋内坐等月亮时,“放了竹窗帘儿闷着”,为明月初升时在竹窗帘儿上影像的变化埋下了伏笔,是适当的铺垫。 第3段,观察、欣赏帘上的“月迹”,引发了寻找更多的“月迹”的想法。 应当特别注意的有三点: (1)月亮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由初升到满盈到渐亏及至踪迹全无的过程,一切都从月华透过竹帘儿缝隙映在穿衣镜上的影像观察出。 (2)比拟、拟人或拟物的写法,使月亮的形象鲜活亲切,是欣赏的态度和心情;动词的巧用,是“炼字”的体现,激出了灵动的气息。 (3)奶奶说的话起过渡的作用。 第4段,观察、欣赏院中的“月迹”,并发现了月中还有“什么东西”。 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说院中的月亮“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应当是与上一段中镜中之月相比较而言——镜中之月是满圆,但无光,院中之月清光四溢,因而轮廓不那么分明。 (2)繁茂的桂树缀满花骨朵儿,呼应“中秋”的季节。 (3)走近桂树下,只看见满树骨朵儿,月被树阴遮住了;天空星儿显得少,正是“月明星稀”的道理。 (4)清晰看到月中“有了什么东西”,自然过渡并引起下文。 第5、6、7、8段,“我”和奶奶的问答,记明月中“东西”本是桂树。 第9段,月中桂树与院中桂树似乎合一,人也仿佛在了月里。初有“天人合一”的感觉。拉近了人与月的距离。 第10、11、12、13、14、15段,祖孙间的再次问答,又引出月中嫦娥,从“月中之树”到“月中之人”,完成了美丽的神话传说的叙述。 第16段,对“月中之人”的想象。 进一步制造抒情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 第17、18、19、20段,祖孙间的第三次问答。将神话与人间及自己联系起来,将人与月的距离拉得更近,再生“天人合一”之感。 第21、22段,谈三妹,说心情,饮甜酒,仍然不离月的专题。 第23段,写酒杯中的满圆,喝下去,“月迹”便在每个人的心里了。由“杯中月迹”到“心中月迹”的转移,三体“天人合一”的感觉,抒发了沉醉般的感情。 第24、25段,过渡。由院内到河边,去寻找更多的“月迹”。 第26段,“月迹”是无处不在的。泛写,为集中写作铺垫。文势张弛有序。 第27、28、29、30段,写河中的“月迹”,极为惊喜的发现。完成第24、25段的寻找。 第31段,由河中的“月迹”又发现了弟弟妹妹眼中的“月迹”,并连类而及地想到自己眼中一定也有,进而发出感叹:“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也同样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感悟。 第32、33、34、35段,河边说“月”,朴拙而纯真。“月亮是个好”,在无以言说其好时,恰是将“好”说到了极致。 第36段,最终对“月迹”的认识及热爱。 注意以下三点: (1)总结性。经过一晚的对“月迹”的寻寻觅觅终于完成了这一过程,并最终认识到月是属于我们的。 (2)抒情性。抒发了对祥和幸福的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哲理性。通过对无处不在的“月迹”的追寻与赞美,最终获得了月“是属于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的认识,实际实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暗含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理。 第37段,寻找“月迹”后的满足,以相依相偎的甜睡收束全文于无形。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从“待月”写起,然后依次写室内“帘上——镜中的月迹”;引发室外“寻访月迹”的一路行程:院中月迹,河中月迹,月在人心,最终圆满结束。根据这一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中秋夜等待月亮升起前的急切心情和月亮初升时透过竹窗帘儿映在穿衣镜上不同一般的动人景象,这是室内的“月迹”。 第二部分(第4~23段):欣赏院中的“月迹”,写月光下的桂树婆娑弄影,满树花骨朵儿如繁星万点;举头望月发现了月中桂树,与地上之树类同姐妹;月中嫦娥美丽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