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欢欣和寂寞.doc
那些欢欣和寂寞
摘要:《故乡》是带有鲁迅个人自传色彩的一篇小说,通过对它的解读,有助于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故乡》;欢欣;寂寞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26-01
鲁迅的小说是比较感性的,他往往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意无意间融筑进他的作品中,所以,读鲁迅的小说也是在读他的精神世界。读鲁迅的一部分小说,就像在读他的《朝花夕拾》,听他讲自己的故事给你听。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到鲁迅生命的痕迹,这些痕迹有些清晰,有些模糊,通过它们,大抵可以接触到他的精神世界。
《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①《故乡》就浸透在这回忆的欢欣和寂寞中。《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说它是一部小说,它更像一篇个人回忆的散文,带有自传的色彩。有人说过,故乡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它跟物质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跟人的精神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然而,对于小说中的“我”而言,重回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感到的却总是悲凉,再次离去后,也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一个寂寞孤独的知识分子,与故乡的精神纽带早已随着欢欣童年的逝去而永远被割断了。
李长之在《鲁迅批判》这本小册子里说,鲁迅是一个诗人。诗人是情绪的,是感官的,印象的,把握具体事物的,而鲁迅更是的,他的笔是抒情的。②同时,鲁迅也是一位画家,他的手里不仅握着毛笔,也拿着画笔和刻刀。他喜欢用他手中所有的笔铺设作品的底色,一片阴冷的色彩中点缀着几点暖色。
“时间既然是在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我”冒着严寒回到了故乡,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小说的开头很像一幅木板刻画,黯淡的色彩,有力的线条,奠定了全篇阴冷的气氛,在“我”的身边弥漫着冷雾,“我”的心情也沉浸其中。鲁迅喜欢把他小说的时间安放在秋冬两季,而且多是秋末和深冬,着力渲染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样阴冷的天气中悲剧性的命运,这总会让人想起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电影,灰暗的画面使人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需穿上棉袄了”。孔乙己在这样的天气中来到了咸亨酒店,黑瘦的脸,穿一件破夹袄,断着两条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喝完酒,坐着蒲包用手慢慢走去了,从此再也没了消息。 祥林嫂死于一个冬季的雪天;深冬雪后,“我”在酒楼上遇到了吕纬甫;在秋末,“我”在葬礼上初次遇到了魏连殳。天气很冷的午后,“我”见到了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艰难的生活早已把当年的闰土变得像一个木偶人了,和“我”也隔膜了。除了叹息他的景况,“我”对于他的帮助也是杯水车薪。当年的“豆腐西施”已成了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她尖利的声音和鄙夷的神色更加浓了这阴冷的空气。“我”在这空气中,感到的只是孤独寂寞。
关于少年闰土的回忆,为这阴冷的空气投射了几缕温暖的阳光,这也是鲁迅小说中难得的欢欣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一系列的明亮色彩一扫鲁迅小说中的黑白色,它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彩色油画。画中的主角除了心中装着无穷无尽稀奇事的闰土,还有渴望知道许多新鲜事的“我”。儿童眼中的世界或许才是最真实的世界,也是最简单的世界,好奇心足以支撑起孩子的世界,这世界中的感情最真实,也最简单,开心就可以笑,难过就可以哭,生命的痕迹清楚地隽刻在了童年,这时的故乡才是美丽的,是不能忘记的一部分。然而,逝去的终将无法再得。由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我”早已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衰败的熟识的老屋即将易主,母亲凄凉的眼神,闰土与我的隔膜,都驱散了这短暂的几缕温暖的阳光,剩下悲凉来填满空出的空间。
鲁迅的笔不仅在着色和抒情,也在为人物画像。他重视白描的运用,喜欢用简单的线条来勾勒人物,几笔就描画出一个人的外貌和精神世界。鲁迅曾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他的笔带着同情、关怀和悲悯,也带着冷静和犀利,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鲁迅在写到杨二嫂的出场时,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