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儿童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我们调查,这些孩子智力并不差,只是思想包袱十分沉重,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又进而导致思想上的超负荷。为此,一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又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隐患。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肩负的责任尤为重大。因此,我们对本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与班主任教师进行了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访谈,电话访问了相关家庭,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心理健康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单亲家庭的子女健康成长。 调查结果统计(总人数152人) 类型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留守家庭 单亲又留守 所占人数 85 27 34 6 所占比例 55.92% 17.76% 22.37% 3.94% 双亲家庭以外的孩子大都表现出了较为消极的情绪,粗略分析见下图: 情绪分类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孤独压抑 42 62.69% 怯懦自卑 40 59.70% 紧张焦虑 15 22.39% 嫉妒多疑 32 47.76% 强颜欢笑 1 1.49% 厌学茫然 22 14.47% 成因分析 以上的数据中,各种消极情绪的表现在单亲家庭学生的身上尤为明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承受的与其年龄甚为不符的心理压力。而通过各方走访与调查,我们将其成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破裂带来的心理冲击得不到及时地疏理。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容易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家庭教育功能单一,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人格发展。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而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只有母亲的家庭,孩子可能更细腻、敏感,但胆识和魄力不够,或感性过大,而理性薄弱;只有父亲的家庭,孩子可能很独立,但感性不足,有的甚至具有攻击性。 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各方面落差造成心理不平衡。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独立承担抚养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裕之外,多数同学家境一般。除了看顾孩子,大人更多地还要忙于生计,所以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很少。少了陪伴,孩子心理落差更大,容易造成其自卑、抑郁及焦虑,甚至产生仇富心理。 4.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引导。不少的离婚父母不关心对子女的教育或相互推卸责任,认为孩子跟谁生活,就应由谁教育管理;很多家长不断向孩子强化单亲家庭的各种不幸,抑或是将自己身上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一味排斥对方,将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而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更有甚者认为物质上的满足便能弥补这种缺憾,因而过分宠溺孩子,造成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出现偏颇。 社会因素 人们对离婚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处理态度 周遭人的言语刺激或有色眼光,往往给孩子自己很不幸的心理暗示,更有人出于善意却不当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埋下同情的伤痛,致使单身家庭的孩子产生孤独感、苦闷感,始终将自己封闭起来,安全感日益缺失。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社会抵触,甚至出现报复的心理。 生活中各种诱惑 对于在亲人、朋友身上得不到精神满足的单亲孩子来说,各类玩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倾吐、陪伴的对象。网络、游戏机,各种能排遣时间的物件都能吸引他们长久的注意力。 学校因素 学校对于这方面教育认识的不深入。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一群体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既没有意识到对这类孩子心理教育的即行之处,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也远远不够,也没有及时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 班主任与单亲家庭孩子的沟通不深入。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细致了解,无法对症下药,使问题的根基未能及时发现、解决。此外,班主任对其他学生的品行教育力度不够,造成班里学生对这类孩子的讥讽、嘲笑甚至是恶作剧,再度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阴影。 科任教师对这类孩子的不关爱。他们认为转变问题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情,与科任老师无关,只顾抓教学质量,对所有的学生要求一致,甚或是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只当其不存在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