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使藻类和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以湖泊、水库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 水体富营养化特征:DO先↑而后↓;C、N、P含量↑;藻类由硅藻占优势变成由绿藻、蓝藻占优势;透明度↓。 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湖泊等内陆水体可形成水华(又称水花);发生在海洋可形成赤潮(又称红潮)。 一、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 富营养化的形成 一些高山、极地湖泊的富营养化大多属于天然的富营养化。 人为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水体生态演变。因此产生富营养化的水体主要是人群集中、工业和农业发达地区的湖泊。 2. 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1)营养物质 氮、磷—— 限制因子。 (2)季节与水温 (3)光照 目前一般采用的富营养化指标是:水体含氮量大于0.2~0.3mg/L,含磷量大于 0.01~0.02mg/L,生化需氧量大于10mg/L,细菌总数(淡水,pH7~9)达 105个/mL,叶绿素a(藻类生长量的标志)大于10mg/m3。 二、引起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主要是微型藻类。 海洋中现已查明的有60多种———— 裸甲藻属、膝沟藻属、多甲藻属的种类。常见的有:腰鞭毛虫、裸甲藻、短裸甲藻、梭角藻、原甲藻、中肋骨条硅藻、角刺藻、卵形隐藻、无纹多沟藻、夜光藻等。 湖泊中以蓝细菌为主。常见的有: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 由于占优势的浮游藻类所含色素不同,使水体呈现蓝、绿、红、棕、乳白等不同颜色。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 消耗溶解氧,致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2. 藻类过度繁殖会阻塞鱼鳃和贝类的进出水孔,影响它们的呼吸作用。 3. 某些藻类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病变或死亡。如链状膝沟藻——石房蛤毒素。 4. 产生气味化合物,使水体散发不良气味。 5. 破坏环境景观 外观呈色、变浊、产生不良气味、影响景观。 6. 水体沼泽化 沉积作用。 7. 危害供水 四、富营养化的防治 防: 1. 必须控制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2. 要控制藻类的生长。化学杀藻剂、生物杀藻剂 治: 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等措施。可设法利用。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 一、微生物毒素与食品污染 1. 细菌毒素 可分为内毒素与外毒素。内毒素是微生物细胞的组分,通常为细胞壁的某一成分,只有当菌体裂解或融溶时才能释放。外毒素由微生物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面。外毒素的毒力强于内毒素,但不耐高温。 常见的外毒素有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1)肉毒毒素 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和肌肉的连接处及植物神经末梢,阻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收缩不全和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属剧毒物,1mg可以杀死100万只豚鼠。此毒素对热极不稳定,经80℃、30min或100℃、10~20min可完全破坏。肠道中蛋白分解酶不能分解此毒素。肉毒梭菌是革蓝氏阳性菌,产芽孢,能运动,专性厌氧,可侵染水果、蔬菜、鱼、肉、罐头、香肠等食品。 预防肉毒中毒可把食品保存在pH﹥4.5,或盐分﹥10%或温度﹤3 ℃的条件下。罐头食品需经121℃高压灭菌,以杀死芽孢。 (2)葡萄球菌肠毒素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毒菌株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当肠道吸收了该毒素后,在2~6h之内即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急性肠胃病症状。毒性较弱,较少致命。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的球状菌。该毒素用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破坏,需经100 oC,2h处理方可破坏。因此预防中毒的方法是,防止一切污染该菌的机会。 2. 放线菌毒素 如链霉菌属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素,可使大鼠产生肿瘤。 3. 真菌毒素 是指以霉菌为主的真菌代谢活动所产生的毒素。 真菌毒素致病有下几个特点:①中毒常与食物有关;②发病有季节性或地区性;③不产生抗体,也不能免疫;④患者无传染性;⑤一次性大量摄入往往发生急性中毒;长期少量摄入则发生慢性中毒和致癌。 至今发现的真菌毒素达300种。其中,毒性较强的有黄曲霉毒素、棕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毒素B、青霉酸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毒素,是剧毒物,也是致癌物,可诱发肝癌。已确定结构的黄曲霉毒素共有20多种,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稳定性最高。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范围很广,包括粮食、油、蔬菜、豆类、烟草、肉类、乳品、水果等,其中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棉籽饼粉、棕榈仁、可可豆、大米、小米等较常见,污染最重的是花生、花生油和玉米。 预防黄曲霉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