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
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要有苏州地方风格。其实,拆不拆?怎么建?这些问题,困扰了苏州好几届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在当时众目瞩视、众口难调、资金不足、动迁太难、没有先例等种种无奈的情况下,主事的人们对古城街坊的改造和更新仍然在举步维艰地小心从事着。
现在到苏州古城内走一走,你可心发现这里没有咄咄逼人的大高楼,没有标新立异、怪模怪样的“假洋鬼子”。建筑是亲切的,尺度是宜人的,色彩是淡雅的,几片屋顶、几重窗棂、黑瓦檐、白墙头、门廊下的挂落,都向你显露着苏州特有的韵味,这是苏州保护传统风貌的成功。
街坊是由一条条的巷子和一组组的民居构成的,不同的居民和巷子形成了街坊的特色。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高直的墙体、逼仄的小弄、幽长的深巷、弹石路、石河沿、古老的井栏和湿漉漉的井台、旧迹斑斑的院墙里伸出几枝青青的竹梢,这是苏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深深地铭刻在苏州人的心里。街巷有许多老地名仍在,这些街巷名字记录着苏州的历史和变迁。苏州正是由于保持了一条条的街巷,人们在走进新街坊时,依旧是熟悉的、亲切的,是自己的家乡。
其具体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巷新貌
苏州通过科学的分析对不同的巷子采用了不同的改造措施,形成了老巷犹在、新巷古韵、新旧辉映的多彩格局。如16号街坊中的乌龙巷,它是一条有很浓传统色彩的巷子,两侧建筑保存较好,巷道较长却收放有度,在它的北段还有老树及绿化,使小巷有柳暗花明之感。这条小巷被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只更换了巷子中的铺地,风情依旧,却又整洁有序。
新旧辉映的巷子最多,这种更新方式是对巷子两的建筑进行评估,分出哪里是要保留的,哪里是要更新的,再使更新的建筑与保留的建筑协调,巷子就更有活力了。这里新旧协调是关键。
老建筑是历史遗存,是现实环境,新空间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旧的文脉相响应,从街廊、空间的比例、色彩、材质、气氛等方面保持或恢复传统街巷的空间特色。16号街坊中的汤家巷、宋仙洲巷横巷,37号街坊中的定慧寺巷等都是如此。汤家巷巷口增添了一座新牌坊,巷内临河一侧的民居则整修、重建均有。新建的民居、小店面采用了传统民居的样式,整修后的巷子尺度宜人,色调统一,那些房子在经过了两三年的风雨浸润后已有了些历史感,自然融入了传统环境。
对于确实没有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的巷子,就重建新巷子。新巷子虽然少了真实的历史遗存,但通过保持或适当拓宽巷弄的宽度,控制巷弄的空间比例,保持巷道界面的连贯性和封闭性,保持巷子功能的多样性,控制建筑体量等方法,也创造出了浓浓的新新巷古韵氛围。桐芳巷就是完全在原址上重建的,巷子不宽,路面材质选用了鹅卵石、金山石、广场砖,肌理细致。两侧建筑多为一、二层,最高四层,且多与庭院结合,空间比例与传统街巷类似。建筑采用了水乡民居的样式,特别是别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