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曲式》教案本
授课记录
授课主题 绪 论 周 次 一 星 期 节 次 日 期 【课后练习、授课重点内容、随堂教学情况、课后总结等】
一、与课程名称相关的几个概念
1、“曲式”
① “曲”,指音乐作品;“式”,指结构形式(或模式)——字面的意义
② 在人类长期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中,为满足某些内容表现或符合某些对“美”的公共认识和需要,而被逐渐固定和沿用下来的用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样式”——历史的意义
③ 音乐作品中一切谱面符号和音响因素——扩展的意义
2、“曲式学”:研究音乐作品结构形式与结构规律的学科
二、曲式学的考查范围
1、一部作品在宏观或整体上归于哪种“结构模式”或“结构原则”
2、一部作品作为“个体”,与其所属的“样式”或“模式”之间的差异(即个性成分)。认识作品曲式的公共属性是比较的前提,而再确立了“标准”和“模式”之后才能从中看出个性和不同,进而对其好坏程度进行“有依据”的评判
3、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微观的“形式”问题(划分乐段、乐句,判定乐思、动机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音乐中“内容”范畴的问题(性格、情绪、思想或形象等)进行深入理解。如果曲式分析不达到这一步,分析的结果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如果对音乐的分析绕过曲式分析,也是没有基础和说服力的
↗复调音乐作品
三、曲式学适应范围:乐曲 →器乐曲 →主调音乐作品 →有调性音乐作品
↘声乐曲 ↘无调性音乐作品
个别课、小组课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个别课、小组课学生(签名):
20 年 月 日
授课记录
授课主题 改题课(第一章 音乐的要素) 周 次 一 星 期 节 次 日 期 【课后练习、授课重点内容、随堂教学情况、课后总结等】
第一章 音乐的要素
第一节 关于音乐的要素“M、R、H、S”+“G”:
按照[美]约翰·怀特(John·white)的主张,音乐中重要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即“旋律、节奏、和声、音响”。它们“代表音乐的一切”。
旋律(Melody):“旋”——改变、“律”——即音高。狭义的解释:指除去音高、时值因素,只保留音高;广义的解释:指音乐中一切横向的音高关系;
节奏(Rhythm):“节”——止、“奏”——进,指音乐中一切时间关系。节奏的本质就是时间。节奏是一个流量(Flow)的概念,是一个关于音高和休止在时间中的流程。节奏的这种时间特征,恰好反映了音乐的本质,所以,音乐越是发展,节奏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
★“音乐,首先是由时间和时间的划分组成的。因此,音乐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节奏。对于音乐的研究,必须从对节奏的理解开始;而对节奏的研究又必须回到对时间的理解上。”——[法]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和声(Harmony):指音乐中一切纵向的音高关系(传统意义上指音乐的多声部组织;现代意义上还可以被理解为主题存在的方式);
音响(Sound):音乐中一切能诉诸听觉的因素。
发展(Growthing):音乐中主观的运动因素,强调的是音乐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第二节 旋 律
一、旋律的要素
音高要素:
音级(Pitch):单个的音高;
音程(Interval):音级之间的距离;
音调(Tonality):被模式化了的音高和音程;
音型(Motive):动机,节奏化的音调;
音列(Pitch Class):音高的原始关系;
音集(Pitch Class Set)Memory》
二、关于音调的发展及其结构力
三、关于旋律的音程大小与方向
1、肖邦《b小调前奏曲》主题
个别课、小组课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个别课、小组课学生(签名):
20 年 月 日
授课记录
授课主题 第二节 旋 律(续) 周 次 二 星 期 节 次 日 期 【课后练习、授课重点内容、随堂教学情况、课后总结等】 三、
旋律的外型。
1、冠音型(瀑布型)旋律:又称曲首冠音。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的最初位置,其它音均不超过它。整条旋律从准备好了的位置上一泻而下,表情特征上具有夸张的抒情效果。
例1-2-1:
★ 该片段使用的是冠音型旋律,加上多变的调式表达悲剧式的色彩和叹息扼腕的主观情绪。这些特点正符合音乐所要表达的扑朔迷离的表情特征。(另见:柴可夫斯基《四季〈十月—秋之歌〉》)
2、疑问型旋律:与冠音型是一种相反的形式,最高音出现在它的末尾,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它的运用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成为一种有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