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字经解读课件(完成版)
孟 子 名 轲 , 邹 ( 今 山 东 邹 县 )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过渡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专心有恒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深造自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重思存疑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循序渐进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因材施教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属于思孟学派,《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的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地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程序,即所谓“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为大学教育规定的总纲。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先天善德得到明复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善德既明就要作“亲(新)民”,并且逐步达到“至善”的境地。所谓“至善”就是要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就是要培养忠于封建道德的“新民”。然而,就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来说,使人能够克制个人的私欲,以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也具有某些规律性的意义。 “八条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八个步骤,这是儒家培养“修己治人” 人才的完整程序和过程。《大学》特别重视“修身”这个环节,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要“修身”就必须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基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