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doc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
摘 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9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影坛中有不少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成为经典之作。本文就这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做了简单梳理,并对领跑今年贺岁档的《花木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期望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花木兰》
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33-02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的电影事业也随着中国的历史此起彼伏。这六十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许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各个时期都有堪称经典的作品留下。
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到文革前)。有展现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世辛酸的《我这一辈子》、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龙须沟》、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儿童片《鸡毛信》、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林家铺子》、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青春之歌》、生活喜剧片的经典之作《李双双》、塑造出像萧涧秋这样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物《早春二月》……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相当丰富,并且大都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影片吸取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精华,创造出一部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受到大众的喜爱。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政治结合紧密,没有吸收国际电影艺术成就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动乱,影响的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更是给国家各个方面带来一场浩劫,电影也不能例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七年间,没有生产出一部电影,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人民的文化生活仅仅是几个样板戏。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的,是“文革”期间在官方和群众中受到普遍好评的一部电影。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形象,影片插曲《红星闪闪》和《红星照我去战斗》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缺点是“三突出”原则依然贯穿全片。被江青污蔑为“黑线回潮的代表作”的《海霞》,是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黎汝清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处在于其违背了“三突出”原则,但是中央领导给予其一片赞扬,“四人帮”等仍不服,影片受到严厉批判,主创人员甚至要被公审,还好“四人帮”及时被粉碎,影片和主创才没有受到迫害。
“新时期”电影(文革后到90年代前)。1976年底“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同时也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发展重新走上了正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在徘徊了三年之后,各项工作的成绩才显现出来。出现了这一时期的首部艺术成就突出之作《小花》以及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的《天云山传奇》。1981到1982年是文学著作改编电影的丰收年,有《阿Q正传》、《伤逝》、《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子夜》、《茶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牧马人》、《人到中年》等。
1984到1989年老一辈导演的改编片成绩依然不俗,有《边城》、《高山下的花环》、《人生》、《黑炮事件》、《良家妇女》、《芙蓉镇》、《湘女萧萧》、《本命年》、《最后的贵族》等,都是中国影坛中璀璨的明星。但新一辈的崛起给中国影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84年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根据郭小川同名长诗改编,是第五代推出的第一部杰作,第五代开始带领中国影坛在观念上迈出关键一步。一部《黄土地》首次让世界各国影评家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本片取材于柯蓝的散文《深谷回音》。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开启了王朔小说改编热潮,黄建新根据《浮出海面》改编的《轮回》、叶大鹰根据《橡皮人》改编的《大喘气》、夏钢根据《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同名电影相继搬上银幕。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王朔电影年”。这些电影基本保持了原著风格,王朔“痞子”式的幽默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1990到1993年张艺谋相继拍出改编自刘恒《伏羲伏羲》的《菊豆》,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陈源斌《万家诉讼》的《秋菊打官司》以及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活着》。前两部延续了《红高粱》的“民俗”风格,后两部则走向了“现实”。
1993年陈凯歌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是内地影片第一次获此殊荣。
1995年姜文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细腻、深入的改编了王朔的《动物凶猛》。1998年张艺谋再次关注起小说,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