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doc

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   摘 要:明清俗曲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传唱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的总称,它产生于元,兴起于明,发展于清。明清时期俗曲的兴起和发展打开了中国传统音乐史中一扇新的大门,使我国传统音乐进入了以俗曲为主流音乐形态的时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以明清俗曲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出发点,阐述其兴起和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明清俗曲;兴起和发展;背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62-01      一、明清俗曲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封建文化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史、音乐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俗曲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明代初期,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安定,到明代中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孕育。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使得统治阶级开始腐化,荒淫享乐之风盛行。在民间,享乐之风同样在滋生,安定富裕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金钱追求的欲望,很多文人从商的兴趣更大于从政,商业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增加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也随之慢慢转变。整个社会享乐成风,酒楼茶肆、青楼妓院应运而生,这无疑为俗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时,土地兼并致使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城市面积及城市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各地的小曲、说唱、戏曲,城市的繁荣及市民意识的抬头都为俗曲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明代中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和港运码头已成为俗曲传唱的集中地,俗曲传播兴盛繁荣。      二、明清俗曲兴起的文化背景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兴起和发展,总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突然出现,凭空生长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明清俗曲也不例外。宋、金、元时期,俗乐已经兴起,曲艺音乐及南北曲也已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在元代,俗曲已经初露端倪。明清俗曲的兴起就是建立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南北曲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元代俗曲,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及规模,创新了我国俗文化、传统音乐的历史。   宋、金时期,俗文化已经兴起,并自此蓬勃发展起来。宋代初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市民力量逐步壮大,在民间,为了适应新的现实需求,“曲子”这一新的民歌体裁产生并兴起,民间曲子创作繁荣,并得到了文人的重视。宋、金对峙时期,形成了北在中都(今北京)、南在临安(今杭州)的两大音乐文化中心,这两大音乐文化中心各有特点有相互渗透,后来对明清俗曲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南北曲就在这一时期孕育并开始形成。“散曲”是宋代以来对民间歌曲的总称,“俗曲”又被称为“散曲”,由此可见宋代开始兴起的民歌和民间“曲子”对明清俗曲形成、发展的影响。   到了元代,俗曲已经产生,如《挂枝儿》、《山坡羊》在元末南戏《琵琶记》和一些散曲中就有出现,现存的元杂剧曲目中,仍保留有《滚绣球》、《驻马听》、《太平令》等乐谱。元代的杂剧、诸宫调及南北曲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为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到了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小曲,俗曲自此蓬勃发展起来。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中曾提到:“太祖起自平民,不识文字,对小曲特别重视,认为是富贵不可缺少的珍馐,诸多藩王赐以‘词曲千百本’。”太祖作为开国皇帝,其提倡之事,必然是早已有之事物,因此可知在元代,小曲即俗曲已经在民间流传。明代沈德符也曾说:“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由此可见,明清俗曲的确是在元代小曲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明太祖的提倡加之其他社会因素而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三、明清俗曲的发展      明清俗曲在明代初期兴起,到明宣?正至万历年间就已达到最盛时期,至此之后就因其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迅猛向前发展。到了清代,俗曲在逐步成熟的条件下开始向着艺术化、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加白”、“滚唱”、“带把”、“转调”等形式运用到俗曲的演唱中来,使得俗曲逐步的艺术化,为我国戏曲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人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俗曲的发展。进步文人针对当时文人诗作的复古倾向、呆板之风指出真情实感的表达才是真,因此他们推崇俗曲才是真正的诗,才是应当提倡和发扬的文化倾向。如李贽在《焚书?童心说》中指出“童心者,真心也”,冯梦龙认为山歌“情真不可废”“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因此,这在无形与有形中都推动了俗曲的发展和兴盛。现当今,我们依旧能领略到明清俗曲的艺术面貌,与文人的参与是分不开的。   民间教派宝卷的讲唱活动是影响俗曲传播和发展的又一原因。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