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doc

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自2005年10月开播以来,凭借曲艺与新闻的嫁接,再加上方言的播报方式,取得巨大成功,改变了绝大多数山东观众18点之前较少看电视的习惯。经过两年多发展,势头很猛的《拉呱》因其自身包含着难以克服的痼疾,遇到发展瓶颈。“曲艺”成就了《拉呱》,也制约了《拉呱》。在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从“大民生”、“政经民生化”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时,曲艺形式的《拉呱》将何去何从?本文在梳理《拉呱》成功模式时,进而分析《拉呱》所面临的现状及潜在危机,并试图在对其生存空间的探讨中,寻求此类民生新闻栏目生命的新路。      《拉呱》――山东电视新闻的一匹黑马      在山东电视界民生新闻大战中,《拉呱》几经征战,从一片低迷中脱颖而出,成为山东电视新闻的一匹黑马。笔者具体分析《拉呱》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96%以上的人口为中学以下学历,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乡镇居民,尤其农村观众是个巨大的受众群。因此,节目受众定位向下倾斜,其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草根包围精英”。   第二,播出时间“打破常规”。传统17??X30并非黄金收视时间,很多电视台不怎么重视,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也不激烈,人们下班回家后打开电视机或做饭或吃饭,是伴随式收看,因而受众对新闻趣味性、故事性及放松消遣的要求便超过了对新闻质与量的关注。《拉呱》的题材恰恰契合了观众的口味。   第三,“新闻和曲艺的嫁接”。主持人用济南话主持节目,方言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另外,曲艺形式的加入使得方言民生新闻的样式更灵活,说学逗唱、插科打诨、设悬念抖包袱,曲艺的十八般武艺在《拉呱》中都大显身手。   第四,“有么说么”小么哥。主持人小么哥张勇是个说了十几年相声的、名气并不大的曲艺演员,但《拉呱》使他家喻户晓,而他也让《拉呱》的魅力有了更充分地展示。《拉呱》还设置了一个搭词的,即“副主持人”。看上去他总在小么哥主持节目的时候捣乱打岔,实际上他活跃了气氛。更重要的是,搭词的和小么哥一唱一和的对话往往完成了新闻导语的作用,而这种导语又是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   第五,“捆绑策略”和“明星策略”。“嬉皮笑脸”的《拉呱》与“一本正经”的《每日新闻》捆绑在一起,一前一后播出,两个栏目共用一条新闻热线;2007年4月2日改版后,《拉呱》一结束镜头就直接转向《每日新闻》的主持人直播画面;两个栏目广告也是打通播出;在内容上,两个节目各有侧重,一个重家长里短,一个重公共事务。《拉呱》刚开播是借助《每日新闻》拉动和提升收视率,到《拉呱》培养起来自己的一批忠实观众后,则是《拉呱》与《每日新闻》形成良性互相带动,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营销策略。   主持人明星的打造是目前的流行做法,《拉呱》火了,节目出本书叫《拉呱》;小么哥红得发紫,也赶紧趁热打铁地出书《我叫小么哥》,以巩固人气。另外,小么哥还经常参加山东各地的观众见面会,这时小么哥是“明星”,观众是“么丝”(小么哥的粉丝),就连齐鲁台专请大腕明星的自办栏目《粉丝大派送》也请他做了一期节目。让人吃惊的是,小么哥的粉丝支持率直接超过当红影视歌星,人气之旺可见一斑。      《拉呱》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多发展,《拉呱》成功导入市场,稳定了观众群,正在经历着从品牌认知期到品牌体验期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在媒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极为关键,《拉呱》就处在这样一个节点。2006年11月到2007年4月,《拉呱》在济南地区的收视率排名前三位,但是从2007年5月开始,收视率下降,到7月收视率低至4.6%。除了收视率下跌,《拉呱》面临着民生新闻栏目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节目发展的瓶颈。①   第一,新闻题材狭窄重复,内容琐碎无聊。《拉呱》新闻选取的一般是发生在济南及周边的新鲜事、稀罕事为主,多为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小偷盗窃、坑蒙拐骗,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这些琐碎内容开始有较大吸引眼球的效果,但是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   连“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却被小么哥“断”得不亦乐乎。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的事情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过,几乎每天都有发生,这已经不能称其为新鲜事、稀罕事了,其新闻价值低至可以忽略不计,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而他们却总在这些琐碎中纠缠不清,直接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例如一条新闻名为“瞧这两口子,缘分啊!”大体内容为两个年轻男女,同姓、同村、同年同月同日生,小学时还是同桌,长大后被人介绍后相知相爱,正准备结婚。也许在编导看来这条新闻有不寻常之处,但是笔者实在看不出这里的“新闻”价值有多大。   当然,《拉呱》的曲艺形式注定了它无法驾驭太过严肃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