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大公报》老报馆寻踪.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大公报》老报馆寻踪

北京《大公报》老报馆寻踪   在北京永定门外沙子口民主北街的街巷里,“幸存”着《大公报》的宿舍――四座古色古香的小楼。第一眼看上去,感觉有些恍然如梦,充满了人文气息,那久远的文化积淀,经过历史洗礼后愈发醇厚的文化味儿,让我感慨万千。旧址至今保存完好,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历史。 百年?蠊荩?如今已显得低矮简陋,老态毕现 拐弯抹角地走进这个破旧昏暗的胡同里,发现了这四座《大公报》小楼,几乎让我感到“惊艳”。 站立于小楼前,目睹百年老报馆的沧桑,在四周的高楼之中,它们已显得低矮简陋,老态毕现,成为老一代人的记忆 院子里很窄小,凌乱地堆了很多杂物。虽然天气阴冷,仍有一群老大妈、老大爷坐在一起谈话。看到“不速之客”的到来,都用探询的眼光打量着我。得知我来探寻《大公报》宿舍楼的旧址,一位老奶奶不禁感叹道:“嗨!这么隐蔽的地方,怎么找来的?” 斑驳的楼面,飘荡的衣服……小楼已残破不堪,看不到以前的格局。院子中间,据院中的老人说原先种植花草的花园,也都盖满了房子,只能从小楼古旧的窗棂、斑驳的楼梯、颤颤巍巍的阳台栏板上揣摩过去的岁月。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大公报》,在这里消失在历史的远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遥远的沧桑 在这里住了60多年的方美光先生,介绍他小时候见过这里的辉煌,高大的大门边还有大公报的牌子悬挂,曾几何时,这儿曾是一片繁忙 如今,这儿没有了报业同仁忙碌的身影,只剩下这些小楼,独自静谧。稀稀落落的行人,整条胡同变得幽静,仿佛如沉寂在文字中的历史。这些超过60年以上的《大公报》小楼也变成了历史的一个符号。南城的沙子口的胡同里,因藏着老报馆《大公报》的小楼,便有了卓然不群的味道。大公报创始人、清末弃武从文的维新人物英敛之是北京人,有着仗义执言、敢作敢当的个性,也奠定了大公报自创刊始的报格。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正在北京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即赶到协和医院,采访正在那里养病的张学良,“大公报记者谒张谈话”的专访于9月20日见报。胡政之是事变后张学良见的第一个记者,该报道也是第一篇关于九一八事变真相的较完整报道 大公报曾经为北京(当时叫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6年,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从西南联大毕业,来到天津大公报社担任副刊编辑。1947年11月15日,傅冬菊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傅冬菊回到北平,和傅作义谈话,明确告诉父亲,她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平津战役期间,傅冬菊和父亲谈过多次,不时把解放区出版的报刊和小册子放到傅作义的办公桌上,对傅作义最终决定起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傅冬菊:“在保护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和无数灿烂文明以及两百万人民生命财产、促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傅冬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大公报”三个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所写。报名取意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宗旨则是:“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10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经常刊登北洋政府的公文,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据方美光先生说,《大公报》的校对要求比其他报社都高,有些稿子付印以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经过仔细推敲,方才定稿。报馆明确规定:稿子有误,编辑负责;排印出错,惟校对是问;职责分明,赏罚有则…… 一份报纸,记录的是当下的社会状况,可若干年后,它留下的就是最直观、最珍贵的历史。不仅如此,报纸杂志的兴盛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面貌和城市化进程。那时的《大公报》员工,当年都年轻,加上全国解放所激发的政治热情,大家都在忘我地辛勤工作。一天基本上3个班,上白班的往往晚上都自动来干活。上小夜班的,上午10点左右就到编辑部看报,干活。上大夜班的本该晚7点来,但大都下午2点左右就要来转转、看看,有什么事随时就办了……这些都不是有谁规定这么做的,而是自觉自愿、自自然然的。北京《大公报》的员工虽然来自沪、津两地,互不相识,但协作和睦,不分轩轾。同志间一向以老张、老李相称,对李纯青,背后直呼纯青,当面也称李先生,从没有叫某总编、某主任者。至于廉洁奉公,更是绝无问题。什么“红包”“封口费”或“有偿新闻”,都是闻所未闻的事……这么一个团结协作、奋发上进的群体,在我国报刊研究史上是值得书写的 《大公报》怎么迁到北京的?资料显示,新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一份财经领域的专业报纸。由于读者对民营报纸信任不足和报纸缺乏特色等原因,《进步日报》和上海《大公报》的发行量与广告收入都一再下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王芸生作为《大公报》的总负责人,为此焦虑万分。经反复考虑,1952年初,他上书毛泽东,请求党中央帮助解决报社的困难及去向问题 不久王芸生便接到通知,要他到北京去,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