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交际视角话语―语言应用评价.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交际视角话语―语言应用评价

基于交际视角话语―语言应用评价   朱光潜先生有一篇《咬文嚼字》,撰写于1943年,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文章对“你这”“你是”“你有”的辨析和对“推敲”的推敲等都有很精妙的新见解,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1]等观点也都令人信服。这篇文章选入了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从所举例子、所作分析及相关具体表述来看,这篇文章的期待读者应为文学创作者和欣赏者,应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但一般语文学习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更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相随而变,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因此,对朱光潜先生关于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相关评述,笔者认为有必要遵照朱先生的思路,再次咬文嚼字 《史记》李广射虎原文为“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王若虚认为“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先生对《史记》原文的评价是“这本是一段好文章”,对王若虚的改文评价为“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朱先生认为《史记》原文比王若虚改文“好”。何谓“好”呢?一定要有标准。根据朱先生对贾岛的推敲的论述“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问题不在于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意境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或者说妥当的文字应当能恰当地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且要与作品整体相协调。但问题在于,读者凭什么判断作者所言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所思呢,朱先生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朱先生作为读者如何确认《史记》原文就恰当地表现了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呢?显然,朱先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朱先生的阐述中有矛盾的地方。“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是从作者的角度说的,且只有在作者角度才能成立。而对《史记》原文和王若虚改文的评价,则是从读者角度评价的。对同一段文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评价,正如对《史记》原文,王若虚与朱先生评价就有差异 这是否意味我们无法评价具体话语或语言运用的好与不好、恰当与不恰当呢?当然不是,具体话语或语言运用是交?H的产物,若置于交际视角考察,基于特定交际主体及其倾向,低成本高效率地达成交际目的和效果,即为好的、恰当的话语,反之则否。其中,是否达成交际目的及效果是最核心的评价指标,交际主体及其倾向是影响交际目的及效果的核心因素,交际成本和效率是效益指标 一、基于交际目的及效果 任何具体的话语―语言运用,不论其呈现方式如何,语音或文字,实用文章或文学文本,都是交际行为的产物,没有交际目的,就没有话语意义,离开交际效果,何论话语好坏?对任何具体的话语―语言运用的好与不好的评判,首先要基于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交际目的达成效果较好,即为好的话语-语言运用。任何脱离交际目的及效果的外在考量标准都是值得怀疑、见仁见智的标准。而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只能置于“交际者――话语――交际者”互动的框架中进行具体考察分析,因此,朱先生对《史记》原文的评价“这本是一段好文章”和对王若虚改文的评价“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朱先生只能静态地从读者理解的单向角度进行品评 《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先生认为语言文字“形式和内容相随而变”“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举了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段的例子,并对《史记》原文和王若虚改文进行了三处具体对比分析:(1)“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3)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三处对比分析,说的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但差异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好”与“不好”。按照朱先生的逻辑,朱先生认为《史记》原文“好”,必须确认《史记》原文更能恰当的表现司马迁的思想情感,这是无法确认的。而确认“见草中石,以为虎”比“见草中有虎”好,“视之,石也”比“既知其为石”好,“终不能复入石矣”比“终不能入”好,也是以确认三者中的前者更能恰当地表现司马迁的思想情感为前提,这也无法确认。那朱先生到底是如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