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中学课本《孟子》中民本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学课本《孟子》中民本思想

浅谈中学课本《孟子》中民本思想   【摘 要】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一书关注度极高,其中《孟子》选文中的民本思想更引起我们的重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启发学生重视并理解《孟子》一书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也尤为重要。小到个人,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受益者;大到社会,确定中国当代的“以人为本”观念,就不能不使人记起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孟轲――孟子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客观评价;现实意义 一、引言 时至今日,“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这不得不说是孟子思想在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体现。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孟子》一书中“育人”的价值,因此,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高度重视。下面我将对中学课本中《孟子》选文内容进行列举和分析,帮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孟子》选文中民本思想的体现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不仅有“性善论”、“春秋无义战”诸说,更有“仁政”思想和“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主张 1.初中课本《孟子》选文举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那个战乱不断、相互攻伐的时代,孟子不仅承袭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而且比孔子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在天、地、人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了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2.高中课本《孟子》选文举隅 (1)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虽然这是一篇孟子为了应对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阐述自己的富民、教民主张,表现“仁政”思想的文章,但文中所表现出的孟子坚定的“以民为本”立场,对当今社会的我们,尤其是当权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其仁政思想,具体内容如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在这篇文章里,孟子不仅为统治者勾勒出一幅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美好蓝图,他还提出了“使民加多”乃至“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措施:一是作为国君要“制民之产”,给黎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做到顺应农业生产,让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二是要发展教育,要以礼乐教化来教育百姓,使他们懂得礼仪,那么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便会展现在面前,就能达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理想状态;三是要学会“罪己”,当朝廷出现问题,社会出现饥荒,国家出现动荡时,统治者要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反思和自我反省,思考如何维迟国计民生,即孟子所说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节《民为贵》中,有这样的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在国君、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孟子认为人民重于国君,这是一种新的观念,简直颠覆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 三、对《孟子》中民本思想的认识 1.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孟子作为一代伟人的爱民情怀 孟子“仁”的学说把对“人”的认识放到第一位,“仁也者,人也”。他强调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人人有贵于己者”,表达了对个人价值、意志、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孟子“王道”与“仁政”的政治主张,构想和设计了先“富民”而后“教民”的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