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印度洋海啸.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透视印度洋海啸

透视印度洋海啸 一 什么是海啸──大海无情 我国史籍中对海啸现象有多种表述方式,如海水翻上、海涛奔上、海水翻潮、海吼、海唑、海沸等(王子今,2005)。比较常见的表述是“海溢”,其明确记载见于汉代。“海啸”一词至迟出现在元代,元人刘埚《隐居通议》卷二九《地理》有“恶溪沸海”中记有“郭学录又言:尝见海啸,其海水拔起如山高。” 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源自日本语,指港口(tsu)的波浪(nami)。日本的海啸多源自近海的地震,东侧日本海沟一带是地震海啸频发地区。1896年的海啸(浪高90英呎)造成2万多人死亡。1960年海啸(由智利海沟地震激发)导致112人丧生。1993年海啸造成的惨景则类似原子弹爆炸。 海啸具有突发性、影响距离远、危害大(表1)的特点。据统计在20世纪,全球因海啸死亡的人数达5万之多,大约每7年发生一次毁灭性的海啸。 表1 印尼海啸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据《自然》杂志,2005) 印尼 尼科巴 泰国 马来 缅甸 孟加拉 斯里兰卡 印度 马尔代夫 索马里 震后 30m 30m 1h 1h 1h 2h 2h 2h30m 1h 7h15m 死亡 228000 1894 5384 68 59 2 31000 88000 82 150 二 海啸的传播──近岸水墙 海啸可由海底地震、海床上的滑坡或崩塌、海底火山爆发或陨星撞击大洋引起。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这些大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俯冲边界(即大洋板块俯冲的海沟附近)。太平洋是海啸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这里地震带交错、火山密布。位于太平洋中央的夏威夷群岛就饱受海啸蹂躏。1946年4月阿拉斯加海岸外的阿鲁提安岛附近地震引发的海啸以时速400英里向南奔袭2000英里外的西鲁湾,浪高达46英呎,先是吞没30多英呎高的棕榈树,接着扫荡沿岸建筑和生命(近200人死亡)。1960年智利沿海发生地震,形成的海啸向西横扫夏威夷,浪高达35英呎(造成61人死亡)。 海啸的性质和潮汐、风成波浪不同。风成波浪一般仅涉及海面以下150米深处海水的运动,而海啸却扰动了海床以上的全部海水,即海啸的速度由水深决定。在广阔的大洋上,海啸前进速度可达每小时950千米,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速度,而波高低得难以察觉,因此一般不对大洋中的船只构成威胁。当海啸波到达近岸浅水区(特别是港湾、河口内)时其速度要变小,海底升高使得波能被压缩,波高可骤增至10米以上,形成一堵“水墙”(图2)。例如1896年日本海啸发生时,在近海作业的渔民丝毫不觉得海啸正从渔船下经过,第二天返航时才发现渔村已被摧毁。 图2 海啸波传播至近岸处波高骤增 三 印尼海啸是如何发生的──挠曲效应 印尼西北部是印澳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处,这个俯冲带叫做巽他岛弧。在巽他西北部,比较年轻的大洋板块(0.4亿年)向苏门答腊离岸处向下斜插,据对珊瑚生长环的研究,这里在1833和1861年曾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在岛弧东部,相对较老的大洋板块(1亿年)向爪哇离岸处向下斜插,这里地震相对较少。 印澳板块的下潜速度相当于手指甲的生长速度,约为6厘米/年。在印澳板块向下牵引下,上覆的大陆板块弯曲拱起(图3)。年复一年,积聚的应变能越来越大,当刚性岩石的弯曲到达一定限度超过板块承受力,大陆板块就会反弹至原位,将长时间积蓄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形成俯冲逆断层型地震(即断层的上部上移)。两个板块上部的海水相应地形成波峰和波谷。2004年12月的地震震中在棉兰西约320千米处,在9小时内自苏门答腊到安达曼群岛弧发生了14次5.7~7.3级余震)。地震产生的一股波浪向东撞击印尼近海(亚齐省),另一股波长约100千米、波高仅数十厘米的波浪以时速800千米在深水中向西运动。向东的波浪到达浅水区,能量受到压缩,波速减至每小时数十千米,波长减至约5千米,而波高则升到数十米。据日本学者现场测定,亚齐的海啸波高曾达到34米。 四 海啸何以危害巨大──杀人浪 这次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难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强度大、海啸异常凶猛、人口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其原因在于: 首先,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沿海地势低平,土地利用强度大,人口密集,灾害潜在损失大。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沿海聚落和人口众多,伤亡大。相反,澳大利亚西部海岸沙漠广布,人烟稀少,损失小。 其次,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周边国家重经济轻民生。例如为发展旅游业,在海滨修建大型建筑,延迟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等。为修建虾塘而砍伐红树林,破坏珊瑚礁等。 第三,普遍缺乏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科研经费,信息传达不畅,民众和政府灾害意识淡薄。例如日本是灾害风险高的发达国家,由于投入大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预警系统。而费用达数万美元的警示系统对南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信息分享和通达渠道不畅,美国和日本等国学者曾预测到海啸的发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