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古文内涵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教育古文内涵分析

人文教育古文内涵分析 1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在于“通过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对于全人类的责任”[2]。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层级推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推崇个性和个人价值,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日益淡化,存在着一种忽视精神力量的物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在物欲横流的喧嚣社会中,传统民族精神的回归尤为可贵。强烈的道德意识及责任感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有记载的中国历史开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是先人思想行为的核心。例如,屈原为实现美政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李白在61岁尚且主动请缨杀敌,为国效力;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词人李清照在靖康之难后,写下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怆之句;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病重之际还在不断地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在66岁高龄时仍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文天祥被俘后虽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律;林则徐贬谪伊犁时,常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秋瑾在留学途中写下“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面对近代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的社会现实,梁启超满怀豪情写下《少年中国说》,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等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讲述先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心灵和震撼其思想,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树立起“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2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已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一文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人文教育是育人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即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精神和情操。然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不当行为的屡屡出现,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文素养的缺失。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内容和特点,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对古代士人理想道德影响深远的“四书五经”,其中不乏古人对人格修养的记述。例如,《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君子的基本要求;《中庸》载“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求君子具有修身、事亲的美德;《论语》载“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主张君子应取物有道;《礼记》载“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明确指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等等。除此之外,古人还通过自律内省作为传统的道德修养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形成道德自律,以期最终成为“君子”。中国古代文学家的成长无一不与自我道德的完善密切相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古代杰出人士的理想人格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道德典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内省与自律意识。 3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德国哲学家希勒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诗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有自然状态中产生。”[3]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横行,审美或美作为不实用的存在受到冷落,在观照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在审美体验中把美的特性遮蔽起来,偏重感官性与审美盲目性。面对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能力的缺失,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失为一个寻回美的好举措。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艺术形式,决定了古代文学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古代文学在创作中多追求一种含蓄蕴藉之美,这种表现方式要求阅读者只有穿越时空,从作者的生活时代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才可真正欣赏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例如,《锦瑟》不仅是诗人李商隐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文学作品的文本与内涵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等关系,读者需要对文本反复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咀嚼作者用词行文的深意,进而体认作品中凝结的深厚情感。(2)古代文学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凝结着先人的审美感受与认知,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