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docVIP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doc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摘要:中国金融生态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在探讨我国金融生态问题,分析政府行为模式对金融生态的影响,为金融生态建设和优化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制度变迁;地方政府行为。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诠释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引申到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研究者对金融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本源性的剖析。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      关于金融生态解释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金融生态是否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金融生态主体的范围如何界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周小川(2004)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苏宁(2005)则指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徐诺金(2005)提出,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李扬(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关于金融生态内涵的观点可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如周小川、苏宁等;一类认为,金融生态不仅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因素,如李杨、徐诺金等。应当说,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述这些专家和学者对金融生态的诠释为人们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齐亚莉综合各家之长,并指明金融生态主体应以其功能划分,而不应简单按照金融机构形态划分。即应遵循“功能观”,而不是传统的“机构观”。因此,本文研究以齐亚莉的金融生态概念为基础,探讨金融生态问题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二、金融生态问题与政府行为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政治人”与“经济人”   在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既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行政代理人,具有“政治人”的身份,又成为了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具有“经济人”的身份。   作为“政治人”,地方政府仍以完成政治任务、发挥行政职能、追求政绩最大化为目标。作为“经济人”,各级地方政府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身利益,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地方政府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为地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动力,使地方政府确立了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的“双面人”身份使其行为的目标函数也具有了双重性,既要考虑政治因素,在任期内追求政绩最大化;也要考虑经济因素,追求本地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实践中,理性的地方政府往往优先考虑地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由此难免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发生矛盾冲突。各级政府经济行为总要受其偏好或者目标函数的制约,目标函数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从而,就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行为   1.中国财政的分权与集权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重新划分财权时,事权并未得到对等分配,中央财权开始大于事权。到2004 年,地方政府有45.1%的财权,却行使着72.3%的事权,地方政府普遍入不敷出。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经济理性又促使其与中央政府展开新的博弈行为,形成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格局,促使地方动用一切当地资源进行灰色的甚至是非法的博弈,表现为鼓励企业拖欠中央税款、谎报收入基数以及鼓励地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等。   2.地方政府的自发制度创新   在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下,中央政府通常依据社会总产出与垄断租金最大化双重目标制定制度创新方案,并偏好于选择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的非平衡发展战略,即就改革的空间来说,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就改革的时间安排来看,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获得改革优先权的试点单位通常可以在承担较小改革成本的条件下获得双重收益:一是由优惠政策带来的额外收益;二是改革先行一步的体制优势带来的制度收益。进入壁垒的存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