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自然灾害与乡民的习俗信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自然灾害与乡民的习俗信仰

浅议自然灾害与乡民的习俗信仰 一、农事民俗:预测农业生产的丰歉 立春这一天的天气好坏,关系到全年的农业生产收成,在安徽全省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若是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淮河以北地区,农民认为,正月初一起东风,当年是好年景。还以正月上旬10天,作为主要农作物及畜禽的“值星日”,“值星”的顺序依次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以此10天的晴阴气候,来预测年景和人畜的安全,如10天皆晴,即是“十个太阳下山”,便可确保当年十成年景,宜人宜物。淮北一带还以清明节的晴阴,预测当年麦子的收成,当地农谚说:“清明晒死柳,麦子胀破肚”;“清明柳叶焦,二麦吃力挑”。皖西、皖中一带,农民在除夕,取火炉炭粒大小相同的12粒(闰年为13粒),按月次序排列,一个时辰后,再看炭粒熄火的程度,以预测来年雨水情况,先灭者象征雨水大,不灭者象征干旱。皖南地区,农民春节之前蒸年粑时,另做12个小粑(闰年13个),粑中间做一凹形,按月的次序排列,放蒸笼内蒸熟,然后视每个粑积水之多少,来预测来年每个月雨水的情况及年成的好坏。这些预测,仅依据一些偶然现象,来判断雨水的多少和年成的丰歉,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尽管如此,上述预测的结果,有时与实际年景也偶尔神合。这充分反映了农民盼望好年景、好收成的良好愿景。种植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从备耕、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均说明了一旦错过农时,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农业收成就会减少,直至绝收。在淮河以北一带,农谚说:“娶不到好老婆一辈子,种不好庄稼一季子”;“三月清明种前,二月清明种后”,均说明农作物的及时耕种对农业收成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 在淮河以南地区,农业耕作中有“秋后留春,夏季晒垡”习俗。“秋后留春”,指把秋收后的地块翻过来留作春种,经过冬季雨雪浸冻,杀死害虫,并疏松土壤,恰似农谚所去:“冬耕深一寸,抵上一遍粪”;“不要怕闲地,一季抵两季”。“夏季晒垡”是指夏收后,抓紧时间翻耕曝晒,临种前用耙耙碎土块,然后播种,正如农谚说的:“(农历)五六月里戳破皮,强似冬天犁一犁”。皖中、皖西等地,流行一句农谚:“二月清明不抢先,三月清明不退后”,其意是说,应根据清明节到来的时间,将农作物种子用稻草包起来浸泡48小时,然后再用稻草和青草包起来催芽,出芽后摊开晾一夜即可下田育苗。当涂县有“清明轿赛会”和“用姑娘会”的农业风俗。清明前后3天,当涂农村要举行清明轿赛会,轿子是用“坚硬木质,雕镂极细的手工构成,hellip;hellip;以红色描以金花”。由10个中青年农民将轿子抬到各村庄演赛,各村庄高悬一条红布,焚香迎接,先到的轿子,抬轿之人将获得一些食品作为酬劳。秋收以后举行“用姑娘会”,所谓“用姑娘”,系木刻女像,相传用姑娘是司护桑麻五谷的女神,演赛时,乡民将用姑娘置于轿椅上,绕农田四周行走,经过每家田地时,该户则用扎有纸马夹的芦秆插在田中,以祈祷来年农业丰收。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森林可调节温度,增加雨量,涵养水源等。我国历史上对植树造林十分重视,出身于淮河流域的管子说过:“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植树造林“为防旱救潦根本解决之法,不举兼善”。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崇拜森林、树木的风俗,不仅重视植树造林,而注重封山育林,划定一些森林封禁区。安徽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摸索提炼出一些植树经验。全省各地都有在村前屋后栽树的传统,皖北、皖中地区喜栽白杨、泡桐;皖西农民喜栽果、桂、万年常和枫树;皖南喜栽樟树,这种树被称为“护宅树”,又称“荫树”。在此方面,有一些禁忌习俗,如门前不栽桑、屋后不栽柳;又如年轻人不栽银杏、棕榈等。在庭院栽树,皖西地区喜栽梅、桂、天竹、巴蕉等;皖中、皖南多栽柑橘、桃、桂树等。皖西、皖南一带还在坟墓两旁栽树,多为柏树、剌松、白杨,这种树称为“风水树”,坟墓附近一般不栽竹。近代安徽农民还重视保护树木,山区忌毁林开荒,农谚说:“山上开荒,山下冲光”,朴素的语言,言明了森林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科学道理。皖西、皖南山区素有封山育林的习惯,主要有山林禁、竹子禁、圩堤禁3种类型。山林禁分为死禁和活禁两种,死禁,即封山,人畜不准上山,青黄不下山;活禁即春封冬放,不准放牛,不准砍损树枝,违者受罚。竹子禁,有所谓“案板禁”,即看到竹笋在案板上,即严重惩罚;立夏前禁挖竹笋和拾竹笼;元竹四年不砍一刀。圩堤禁要求圩堤上不准放牛打柴,违者受罚。 在徽州地区封山护林前要举行一些仪式,主要有打锣封山、吃饼封山、杀猪封山等3种。打锣封山,每年冬令,村或乡派专人鸣锣,串村走户,口中喊叫所有封山的地名以及禁山规约,同时,在各要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