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砂陶文化与茶文化和谐发展
紫砂陶文化与茶文化和谐发展
历史是真实而唯一的。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倘若明朝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没有发下那一道圣谕,罢造龙团,采茶芽以进贡,其后的紫砂热潮还会否出现?也许,紫砂壶还将保持它在宋元时期的样子,体大工粗,纯为炉上烹水煮茶之用。它与茶的接触,也仅仅在向建盏中倾注热汤那一瞬,茶屑在热流的冲击下腾起一蓬香雾,稍纵即逝,短暂而虚无。所幸,那道圣谕实实在在地发出了,并录入《明会典》中,光荣地载入史册。由此以后,紫砂陶艺得以大放光彩。
紫砂陶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茶文化密切相关。
我国乃茶文化之发源地。上古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秦汉两朝,茶叶多做药用,后渐渐转化成饮品,为王公贵族所专享。随着茶叶种植渐趋广泛,饮茶之风逐步向普罗大众渗透,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茶道开始大行,寻常人家的开门七件事,茶亦位列其中。千百年来,茶的饮用方式一直在变化。在唐代,人们将茶叶直接投入水罐中煎煮,宋元时期,上贡的茶叶要制成团饼模样。宋代李清照《鹧鸪天》词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句,所谓团茶,乃将茶叶碾成茶屑,和以香药制成茶饼,饼上绘以龙凤图案,名曰龙团凤团。团茶的饮用方法为冲点式:取茶末置于碗盏,冲入开水,以茶筅调和,打出泡沫,时人以泡沫多少论茶艺高下,谓之“斗茶”。斗茶之风至明洪武罢造龙团后,渐为芽茶沏泡所代替。
饮茶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饮茶器具的变革,当此之际,紫砂陶应运而出,在茶器种类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五百年来历久不衰。
紫砂的产地在宜兴。宜兴古称荆溪,又叫阳羡,位于长江以南。这里属丘陵地貌,山蕴五色,水系太湖,山水相依,林木葱茏,风景秀丽而物产丰富,交通亦十分便利。宜兴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史,阳羡“紫笋”在唐代即是贡品茶叶,诗人卢仝有诗赞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而宜兴陶器制作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茶、陶共生现象为宜兴紫砂陶的兴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紫砂陶原料是一种质地特殊的陶土,大致可分三类:紫泥、红泥、绿泥,统称“紫砂泥”,其自然色彩丰富,经煅烧后发色莫测,因而又有“五色土”之称。这种原料十分稀有和特殊,稀有指它产地的唯一性,只出产于宜兴地区,特殊指它的成分和分子结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紫砂矿藏形成约在三亿年前,深藏于山岩之中,呈层状分布,人们俗称其为“岩中岩”、“泥中泥”。其富含石英砂、云母颗粒,铁、硅等金属元素的含量也较高,分子结构呈鳞片状排列,质地紧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以紫砂泥制成的茶器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而不透水,有利于发散茶香,使茶味得以长时间保鲜。
紫砂壶早在宋代已有雏形,文人学士的诗词唱和中屡有提及,著名词人苏东坡更是对其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到宜兴游居讲学,因留恋这方山水而欲买田归老。苏东坡提出饮茶“三要”:一要紫砂壶,二要紫笋茶,三要金沙寺泉水。这“三要”都产自宜兴。据说苏轼还创制过一种提梁壶,世称“东坡提梁”,虽然至今未见实物,倒是后人以此为据制作出许多提梁壶来,但是苏轼的诗句是确实存在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多么闲雅生趣的场面,活生生画在眼前。宜兴这块土地果真十分神奇,既产抟壶之砂,又出甘泉之水,可刳竹造炉,可焚松起火,沏之以贡茶紫笋,呼之以嘉宾良朋,真可谓天地之灵,山川之英,汇而聚之,出此绝品。(图1清末民初吴云根东坡提梁壶)
早期紫砂陶质地粗粝,工艺简单,之所以受学士钟爱,是因其取材天然,色泽雅致。古之贤士好朴尚质,道法自然,紫砂器的质朴古拙正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而饮茶方式的变革,使得紫砂宜茶的特性得到彰显,立即受到茶人热捧。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评价紫砂壶:“hellip;hellip;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hellip;hellip;至名手所作,一壶不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hellip;hellip;”;李渔《闲情偶寄》:“茗壶莫妙于砂壶,砂壶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中有“唯宜兴之陶,制度精而取法古,迄乎胜国诸名流出,凡一壶一卣,几与商彝周鼎并为赏藏家所珍。”可见,紫砂壶崭露头角后很快风行天下,比之先前的金玉铜铁、竹瓷银锡茶器更受人喜爱。明末清初海上贸易畅通,紫砂也远销海外,豪门贵族皆以拥有紫砂壶为荣,其时,不单明人画中常见烹茶饮茗之状,欧洲油画中亦出现紫砂壶的身影。(图2十七世纪欧洲油画中的紫砂壶)
紫砂陶蓬勃的生命力,来自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
早期的紫砂壶体量较大,有的明代紫砂壶能容下三四升水,用这样的壶泡茶,除非十多人的聚会,若是二三知己坐谈,只怕非得牛饮。文人视饮茶为风雅之事,物宜精致,行宜飘洒。以大壶泡茶,壶体自身已然沉重,盛水后沉上加沉,端壶斟茶就十分费力,笨拙有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