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趋势之数字化沟通艺术.pdf
科技趋势之数字化沟通艺术
2019 科技展望
2009 年2 月27 日,在沃顿商务技术会议上,微软商业部门副总裁斯蒂芬·埃洛普介绍了微软的一
些未来的概念产品和想法,包括微软的沟通、协作和生产等技术,其中提到了相当多的微软内部
项目。
更酷的是,斯蒂芬·埃洛普通过一段5 分钟的短视频,展示了微软实验室从医疗、学习、工程、银
行和购物等领域对10 年后的全面愿景。里面有一种电子报纸,它可以弯曲、耐破、加上透明显
示,还有一种实时语言翻译软件XWand ,以及通过透明墙连接世界各地教室的远距离协作技术—
—所有这些都是令人称奇的技术。
微软通过他们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未来美好图景,如果这些概念在不久的将来
得以实现的话,那它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如今看来,
这些远景的实现不成问题。
数字化正在如何重新塑造市场?
据国际电讯联盟的报告显示,全球各区域的互联网使用均有超过100%的增长幅度,尤以拉丁美洲
及亚洲为最,分别为1310%和841% 。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今年一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利
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人数分别占到网民人数的75%、71%和46% ,早已
颠覆了曾经的单一模式,并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
而Mintel 去年在英国做的一项消费者研究 (数字化趋势冬季号)中,我们发现英国消费者平均每
月会在互联网上花费35 个小时,相比于两年前足足增长了5 个小时。
2010 年6 月至2012 年6 月间,每个英国网民每个月在上网活动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分钟)
2,200
2,100
2,000
s 1,900
e
t
u
n
i
M 1,800
1,700
1,600
1,500
资料来源:Mintel 英国科技趋势冬季报告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也在不断地重新塑造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正是因
为这些显著的变化,品牌们也不得不做出战略上的调整。
全球有74% 的公司希望在2012 年加大在数字化营销技术上的投入,而2011 年同期这个数
字只为67% ;
亨氏在2010 至2012 这三年间,营销预算翻了一番,并且在数字化营销上的投入从原来的
3%上升到了20% 。
科技环境、消费者以及商业机构的需求,必将一同推动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将从哪些方面帮助品牌和消费者?
增强联结
由于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将人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
自己的观点,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在互联网上获得友情和爱情。这是一个缩小
了的世界,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之短过。而社交网络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外有Facebook、
twitter ,而中国则有QQ 空间、新浪微薄、人人网等。
正是社交网络带动了一股风潮,在快速消费品产品的包装上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因此Mintel 全
球新产品数据库与时俱进在2012 年增加了“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这一宣称,用来监测社交媒
体以及网络营销等工具在新产品上的运用。
而Mintel 全球新产品数据库的显示,Facebook 和twitter 在零食及烘培类产品上的运用最多,视
频网站在洗发护发类的产品上运用最多,原因在于很多品牌利用视频网站告诉消费者如何使用这
些洗发护发类的产品。
提高效率
去年腾讯和新浪先后大力推动二维码在O2O 领域的应用,让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二维码在中国火
了起来。腾讯大呼“二维码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最新一版的微信内置了二维码扫描
程序,推广一种名为“微信会员卡” 的服务。用户手机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
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
但追溯二维码的历史,其实它早已不是一件新鲜玩意,而且在西方市场上已经运用得十分成熟。
QR 码在1994 年由日本Denso Wave 公司发明,原本是为了汽车制造厂便于追踪零件而设计。它
的名称来自英文“Quick Respo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