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春季中山站地区大气臭氧和no 2的变化特性.pdf

南极春季中山站地区大气臭氧和no 2的变化特性.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极春季中山站地区大气臭氧和no 2的变化特性

第7卷第2期 ( ) .7, .2 南极研究 中文版 Vol No 1995年6月 ANTARCTIC RESEARCH (CHINESE EDITION ) June 1995 南极春季中山站地区大气臭氧 和NO 2 的变化特性 王英鉴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0) 提要 利用可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学方法, 在1991年南极臭氧洞期间对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 氧和NO 2 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指出, 对中山站地区而言,1991 年大气臭氧含量的迅速减少 开始于8月中旬, 到10月3 日达最低值, 并很快于10月7 日恢复到正常值。大气臭氧和NO 2 的变化 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达0.69; 臭氧洞期间, NO 2 含量一直处于低值, 且层的高度较高。这 表明1991年春季中山站地区臭氧含量的减少不是由奇氮的的催化损耗过程所致。 关键词 南极 大气 臭氧洞 二氧化氮 一、引  言    自Farman et al. ( 1985) 发现南极臭氧洞以来, 其变化特性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已引起 各国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大气污染说和太阳活动说是南极臭氧洞形成机制中两个重要的 假说(Solomon et al.,1986; Callis and Natarajan ,1986 ) 。根据现有对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 程的认识, 太阳活动对大气臭氧总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高能粒子引起大气电离、导致奇氮 含量增加, 并通过催化作用破坏大气臭氧( ,1984 ) 。也就是说, 如果 Brasseur and Solomon 太阳活动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机制, 南极臭氧含量的减少应伴随有奇氮含量的明显 增大。而大气污染说要求南极臭氧洞期间奇氯含量明显增加, 但由于氮循环与氯循环间存 在着强耦合作用: + → + 2 , + 2 + → 2 + , 它将破坏氯循环 ClO NO Cl NO ClO NO M ClONO M 对大气臭氧的催化损耗。为使氯循环在臭氧损耗中起主要作用, 大气污染说要求臭氧洞期 间有较低的奇氮含量。为此, 对南极地区臭氧、奇氮含量的同时监测是了解南极臭氧洞形 成机制的重要依据。 在曙暮期间, 观测天顶散射光的差分吸收法是从地面监测平流层微量成分变化的重 ( ) ( 要方法 .,1979 。1991年来, 我们利用这一方法在南极中山站 76.4 °、69.4 ° Noxon et al E S) 对大气臭氧等微量成分进行了监测。本文给出了1991年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和NO 2 含 量变化特性的分析结果。 二、测量仪器和资料处理方法   仪器测量来自天顶天空的散射光, 采用WDG 30型光栅单色仪分光, 光谱分辨率为0. ( ) 64 南极研究 中文版 第7卷 7 。经单色仪分光后的信号由光电倍增管接收, 经可变增益微电流放大器、 转换后 nm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