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法的冷却塔结构开孔问题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冷却塔结构开孔问题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有限元法的冷却塔结构开孔问题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网络版) 2009 年 3 月,第 7 卷,第 2 期 Science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nline Mar. 2009, Vol.7, No.2 基于有限元法的冷却塔结构开孔问题 1 2 王爱勤 ,赵 冬 (1.长安大学 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 摘 要:由于基于ANSYS开放式技术平台可以较好地模拟双曲线冷却塔开孔整个受力过程,因 此,依托实体工程结构建立其开孔前后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开孔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参数化分 析,探讨了在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孔洞形状、尺寸及位置与结构应力集中和稳定性的关系, 并提出了开孔后的补强措施,以为优化开孔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作参考。 关键词:双曲线冷却塔;有限元分析;结构开孔;孔洞参数;受力性能 中图分类号: TU311.3:TU973.31 文献标记码: A 文章编号:000-274X(2009)0389-07 双曲线冷却塔是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高耸空间的薄壳结构,新建和既建双曲线冷却塔进行脱硫改造 工程中根据设计需要往往要在结构上进行开孔,而开孔后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 并导致孔角应力集中而使裂缝过早开展,极易造成结构损伤和破坏。因此需要对开孔冷却塔的受力性能 和破坏形态进行研究。本文利用有限元程序,依托实体工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化分析,探讨了诸 如开孔的形状、尺寸和位置等因素对塔筒整体及孔口局部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对孔洞的设置和补强提 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利于工程界参考。 1 有限元分析模型 1.1 离散化分析模型 ①基本假定:假定斜支柱与塔筒底部刚性环梁为刚性连接,斜支柱与基础亦为理想刚性连接。塔筒 从底部到喉部、喉部到顶部,其厚度按线性规律变化。 ②塔筒单元:双曲线冷却塔塔筒为旋转壳结构,将塔筒离散为弹性平面四边形壳单元,每个单元有 四个节点,每个节点有6 个自由度。可以承受与平面同方向或者法线方向的荷载。同时,考虑壳单元的 弯曲及薄膜特性,单元每一个节点的厚度可通过计算设定。塔筒选用弹性壳单元 SHELL63。 ③斜支柱单元:斜支柱采用空间梁单元 BEAM4 。该单元是具有拉、压、扭转和弯曲能力的单轴单 元,每个节点有 6 个自由度。 1.2 分网及塔筒变厚度的说明 塔筒采用矩形四边形单元,通过控制单元边长来设定单元的大小,塔筒底部刚性环梁、顶部环梁附 近和孔口边缘,通过二次、三次分网来加以细化、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8-12-30 审 稿 人:屈长征,男,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 工程实例 结合某电厂既建的冷却塔结构改造工程,进行计算分析。其主要设计条件包括:塔筒及斜支柱采 3 3 用 C30 混凝土,弹性模量 E=2.0e10,泊松比μ=0.2,密度ρ=2.5×10 kg/m 。塔筒厚度自支柱顶部起由 0.65m 递减到喉部 0.17m,喉部至顶部渐增至 0.34m,喉部标高为 84.575m,半径 21.66.m,塔筒底部标高 7.402m 。半径38.797m, 支柱顶部标高 7.402m, 塔筒顶部标高 103.373m, 顶部半径 23.262m 。塔筒采用 40 对直径为 600mm 的人字形斜支柱支撑。抗震设防烈度 8 度。 3 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冷却塔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3.1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由于计算数据冗长,故从略。本文仅分析应力计算结果。就塔筒整体受力而言,沿主导风向,由 于风荷载与自重的共同作用,以子午线为轴,拉应力随高度降低而递减,其分布范围亦逐渐缩小。沿 背主导风向,在塔筒顶部产生明显的拉应力集中区域。喉部以下至底部刚性环梁附近,则由于上部重 力的累计效应,压应力逐渐增大,受子午线曲率及风压随高度变化规律的影响,沿主导风向,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