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上西服去战斗.doc
穿上西服去战斗
北京嘉里中心一间近乎刻意低调的店面里,年近七旬的熊可嘉以斗士一般地激情谈论着西服:“千万别以为西服是贵族化的精致东西,穿西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
他眼中的常态,显然标准略高:“西服是男人的铠甲,穿上它就是要去战斗的。”
身穿灰色条纹西装、扎着红色领带的熊可嘉说着从一把坊间罕见的老式竹凳上站起身来,迈着铿锵的步伐急速走到店门口,手指一件不锈钢雕成的大礼服雕塑说:“Tailor makes the man。莎士比亚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梁实秋把它翻译成‘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但我觉得不够贴切,更贴切的是什么?我找了很久,还没有找到。”
西服是历史和政治
熊可嘉对制西服这个行业有着极其复杂的感情。他50多年的从业生涯,就像一段浓缩的“社会历史”。
祖籍福建的熊可嘉长于台北。“那时候不好好读书,母亲拜托她的朋友教我学点手艺。”1963年,14岁的熊可嘉进了福建老乡的裁缝店拜师学艺,算是正式入行。
那么多手艺,为什么偏偏学裁缝?也许是因为家里正好只认识成衣师傅吧!但也有可能是因为那些年美国和越南的战争。越南战争令无数家庭破碎,却也有不少人在享受战争的红利:大批美国士兵被直升机运到中国台湾做短暂的休养,战争的创伤令他们一掷千金,比赛着如何在一两周内花光3个月的薪水。
“在枪林弹雨里卖命的男人需要什么?酒精和女人。可是美国军纪严明,不能穿着军服去酒吧找女人,所以他们需要西装。这就是机会。大家都有各自的通道获得消息,美国大兵前脚刚在酒店住下,裁缝店和酒吧的业务员后脚就来敲门了。”
熊可嘉17岁学满出师,在台北中山北路做夜工师傅,每天早上去敲酒店的门,晚上就连夜做西服。后来他去了越战的美军基地,在那里做师傅。战争持续了十几年,高强度的西服制作仿佛是在训练,让熊可嘉受益匪浅。
1975年,熊可嘉在台北开了人生中的第一家西服店,但不到两年就倒闭了。因为1973年1月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美军陆续撤出越南,客源消失。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商开始试探着到北京、上海、广州寻找机会,“八几年的时候,感觉美国人一夜之间全跑了,不过那时候台湾商人也经常飞欧美,我们还有一些生意可做,就继续维持。再后来,他们直接到大陆开公司,连最后一批稳定客户也没了……”尽管熊可嘉已经小有名气,但他的西服店还是陷入了困局。
直到1996年,一个英国商人找到了他。
“当时他带着布料去北京找机会,人家见了他的布料都说好,但没有人知道如何用这些布料做成完美的西服。他们让这个英国人带裁缝过去,不然买了这些布也派不上用场。”
英国人几经周折找到熊可嘉,“他说全世界的人都在往那边赶,然后给我看了一本名册,我一翻,这些不都是我以前的外商客户吗?”
于是这一年,熊可嘉到了北京,专门为政府出国人员制作西服。
“一年以后倒闭了。我要做生意,他们是机关单位……”离开北京之后,熊可嘉去了上海,那时候上海已经有了不少外资企业的办事处,“外商和使馆的客户对我来讲,熟门熟路,很容易上手。”
2012年,熊可嘉又重回北京开了分店,继续为同样的客户服务。随着大量的外商来华寻求机会,他的西服店就在这两个城市扎下根来。“扎根”说起来就两个字,师傅们却是一针一线地缝了十几年。
精巧的制作工艺
粉片:不用现成的纸板,根据每位客人的尺寸直接用粉片在布料上画出属于自己的弧线。
衬:“衬”是外人无法从西服外观看出端倪的秘密,衬有多种材质,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衬,必须以手工缝合的方式才能赋予西服记忆式的弹性。
札毛样:正统定制西服一定有“札毛样”这个步骤,身体各部位的布料裁剪好后,照第一次量的尺寸缝合起来,完成后给客人进行第一次试身,微调尺寸后再拆线正式缝制。
熨烫:熨烫布料也有学问,有拉、推、归、拔4个重点,经过这4个步骤,布料和衬就能完美结合,使各个部位都具有立体的形状。
压边:所有布边熨烫后,要用大理石冷却、压平,这样能创造出平整但不僵硬的边线。
审美没有传承
熊可嘉说西服的历史演进有两条路线,一条走陆地,一条走海洋,他继承的是海洋派。欧洲人的船来到厦门,要找当地人做裁缝,“厦门人喜欢开店当老板,那找谁呢?福州人。福州人号称剪刀、菜刀、剃头刀,三把刀走天下,有做手艺的天赋。”
熊可嘉当年学徒的裁缝店就是那时有名的“福州帮”开的,师傅传授的都是地道的舶来西服制作工艺。“十几年以后,我有机会去欧洲看人家的西服工艺,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的路数是一模一样的。”
他说的路数,是指萨维尔技法。1785年,萨维尔街有了第一家定制裁缝店,到1838年成为男装定制店聚集场所,短短的一条街被誉为“量身定制的黄金地段”,早年很受皇室追捧。萨维尔街至今被公认为是西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