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越血缘的至孝.doc
超越血缘的至孝
在沂蒙山区,传颂着一位“傻孝子”的传奇故事:他从18岁开始,20余年如一日,以青春的代价,历尽艰辛,义务照顾9位孤寡老人,像亲生儿子一样替老人端屎端尿,帮老人看病抓药,为老人尽孝送终。请看――
一
在山东临沂市罗庄区罗西乡涧沟涯村,有一位40岁的村民叫刘书义。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兄弟姐妹们多,他仅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从小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说他是大孝子,并不是单指他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他义务照顾9位孤寡老人的事,深受左右乡邻们称道。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2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当时只有18岁的刘书义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在村头水井边看到村里年迈的五保老人、瘸子刘兴贤挑着一担水,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地朝家走,但走出没多远,便摔倒在地,额头上也碰出了血。刘书义连忙放下肩上的镢头和筐,帮老人将水挑回家。回到自己家后,刘书义心想,这些缺儿少女的五保老人,虽然村里无偿地给他们提供了粮食、柴草,但他们年龄毕竟大了,生活已很难自理,极需要有人照顾。那一晚,刘书义整整一夜没睡着觉,他扳着手指头,将村里的五保老人一一数了个遍:有盲人孙富有、孙富才兄弟俩,全文广、全氏夫妇,刘大爷、刘氏等孤寡老人。第二天,当他将自己准备义务照顾这些孤寡老人的想法告诉父母及家里人时,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父亲摸了摸他的额头,上下重新打量了他一番,奇怪地对母亲说:“这孩子最近有点不对头。”
尽管这件事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和认可,但刘书义有个倔脾气,那就是自己认准的事,别人用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二
别看刘书义不识字,他却在脑子里给自己画了这样一张“值日表”:清晨,给每位老人水缸里挑满水,帮老人打扫卫生;中午,将这些老人的脏衣服收集起来,到河里去洗;晚上,为这些老人推碾磨米磨面。每星期为老人剪一次指甲,洗两次头,洗三次脚。这只是他照顾老人的一个基本框架。凡是遇到老人生病了,他往往连地里的活都扔了,一天24小时陪伴着这些孤寡老人,为他们喂药、做饭,替他们端屎端尿,像亲生儿子一样伺候着这些老人们。
有一年秋天,村民刘德丕和妻子刘氏,全都染上了传染病,加上年事已高,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吃喝拉撒都在炕上。屋里的臊臭味熏得人鼻子疼,刘氏与前夫生的几个子女都嫌脏,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再也不肯回来,老两口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刘书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来到刘德丕家中。当他推开刘家房门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刘德丕躺在炕上,脸色蜡黄,额头上地瓜沟似的皱纹里盛满了细密的汗珠,正抱着肚子仰躺着,不停地呻吟,妻子躺在旁边垂泪,床上全是屎尿。看着病人解大便痛苦的神情,刘书义对老人家说:“三哥(乡里人的辈分),我用手指头给您抠吧。”刘德丕费力地摇了摇头,死活不依。刘书义动情地劝他:“三哥,论年龄您比我大一大截,您往后就把我当成您的亲生儿子吧,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说完,挽起袖子,就忙着给老人家解裤子,并端来了屎盆子。从此,刘书义一直照料着这两位老人,直至数年后老两口去世。
三
从18岁到40岁,整整22年的时间,刘书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寡老人,由一个满头乌发、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熬成了一位未老先衰、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在这20余年里,村里有的人靠做生意发了财,有的人靠办工厂起了家,有的人靠外出打工赚了钱,有的人靠养殖致了富,而刘书义却把农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照料老人身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村里及周围的人知道此事后,有的对此很感动,但也有人说他“中了邪”,神经不正常,风言风语时刻困扰着刘书义及其家人。更令刘书义伤心的是有的亲人、朋友因为他照顾孤寡老人,害怕受拖累,跟他断绝了来往,真正使他感受到了那句“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古训。同时,他的婚姻生活也蒙上了阴影。在他到了适婚年龄时,尽管热心的村民经常为他介绍对象,但姑娘们一听是“傻孝子”刘书义,都花容失色,落荒而逃。等到刘书义近而立之年,才有人将邻乡的一位患有痴呆症的姑娘介绍给了他。刘书义的父母怕夜长梦多,匆匆帮刘书义办了婚事。新婚之夜,当刘书义和新娘商量让她支持他照料孤寡老人时,新娘只是望着他“哈哈”地傻笑。刘书义一下子明白了,他将妻子紧紧地揽在怀里,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刘书义放弃照料孤寡老人的信念,反而更增添了他挑战世俗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他照顾老人的劲头更足了。
1994年6月,村里的盲人孙富有病危后,刘书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身边,为老人喂药喂饭,替老人端屎倒尿。因为孙富有的弟弟也是盲人,两个人一辈子都没结婚,根本无法互相照顾,为此,刘书义撇下了妻子和只有一只眼的残疾女儿,搬到了孙富有家里住。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