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概要1.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知行合一概要1

心即理 在贵州龙场,如何活下去,变成了王阳明在龙场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他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他一天到晚在想这个死亡的问题,在想生和死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的做法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他的做法很特别,他用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棺材。他躺倒里头,一天到晚在沉思这个问题,躺倒里头,闭上眼睛,体验死亡,体验死去以后是什么感觉。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琢磨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是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景当中,圣人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一直知道,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就是他不断地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所以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别艰险,特别艰难的一个环境当中,他就想,圣人处此,当做何道。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实际上阳明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了,这是一种圣人心态的切入。正是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在琢磨这个问题,按照史料的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他自己的心里头,油然升腾。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地融为一体了。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声长啸。这声长啸,在寂静的深夜,可以说是响彻云霄啊。三位随从早就已经睡着了,结果被王阳明这一声长啸从梦中惊醒,他们三个人都非常惊愕地望着王阳明,王阳明是满身大汗,但是脸上却露出非常喜悦的神态。这个情景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阳明先生非常真切而且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死亡在他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龙场悟道,那么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悟这件事情并不玄乎,并不神秘。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找不到门径,突然经过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或者说,某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突然能够使我们打开了心胸,这就是一种悟的状态。阳明先生一直在沉思关于死亡的问题,生命问题,他也一直在沉思什么事圣人之道,龙场那样子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处在那样子特定环境下得特定的生命状态,成为他悟入圣人之道的一个契机。所以在他看起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只不过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已。阳明既然已经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超出了死亡的阴影。它就更加真切而有深刻地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的眼睛里头原来龙场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天上漂浮着的彩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绿色的山,青山绿水……这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成了活泼泼的宇宙生命的呈现。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做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列子》里有一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老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偷斧头的人。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大家也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我们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我们回忆王阳明在龙场的一个时期,讲到他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