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甘薯品种之ISSRDNA标志变异研究.PDF

台湾甘薯品种之ISSRDNA标志变异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甘薯品种之ISSRDNA标志变异研究

台 灣 農 學 會 報 10(4):255-271,2009 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 台灣甘藷品種之ISSRDNA標誌變異研究 (1) (2) (3) (4)* 摘 要 本研究以DNA 分子標誌評估台灣甘藷品種之遺傳變異,共篩選 100 條ISSR 引子,獲得 81 個具多型性之分子標誌,其中23 個分子標誌具有訊號較強之穩定條帶,可利用於建立台灣 地區甘藷品種之DNA 指紋資料庫。甘藷品種之遺傳相似性分析結果顯示台灣主要甘藷品種間 之遺傳距離介於12.5% 到94.4% 之間,各品種間之平均遺傳距離為54.9% ,利用多向雜交族群 所選育之新品種分散在各個樹狀圖分群中,顯示台灣新育成甘藷品種已具有較大程度的遺傳歧 異性。分群分析及主成份分析結果均發現台灣甘藷品種群與中國大陸品種群有較大之遺傳距 離,顯示中國大陸甘藷種原未來可利用於雜交親本之潛力。而主成份分析結果亦推薦一套有效 率之品種鑑定流程,此一流程以6 條引子所增幅之14 個分子標誌為工具。分別以兩個塊根用 (台農66 號及桃園1 號)及兩個葉菜用甘藷品種(桃園2 號及台農71 號)為材料探討無性繁 殖可能產生之遺傳變異,分析相同品種不同植株之ISSR 分子標誌之差異,各個參試品種調查 約2,640 ~3,510 個分子標誌,發現品種內約有0.94% ~1.86% 之ISSR 分子標誌變異。本研究 所建立甘藷品種之DNA 分子指紋資料將可供甘藷品種鑑定、品種繁殖及品種改良之參考。 關鍵詞:甘藷、分子標誌、品種鑑定 前 言 甘藷在十七世紀初(明末荷蘭佔領台灣時期)由福建傳入台灣栽培(李,1994),此後台 灣甘藷品種改良工作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1895 ~1945 年期間(日據時期),此時 甘藷主要用途為澱粉、釀造及溶劑原料,育種單位除了由國外各地進行引種及選種之外,並利 (1) (2) (3) (4) * 976 11 977 30 9786 —255 — 台灣農學會報第十卷第四期 簡靖華 等 J. Agri. Assoc. Taiwan 10(4) 用本地種及引進之優良品種進行雜交育種;第二階段則為1946 ~1960 年期間(光復初期至栽 培盛期),育種目標分向紅肉及白肉兩方面進行,一則希望育成澱粉含量高的白肉品種,做為 飼料及澱粉原料,二則希望育成營養豐富之紅肉品種,做為輔助食糧之用;第三階段在1961 ~ 1970 年期間,此時育種方法主要採用多向雜交(polycross )以產生逢機交配族群供選種,育種 目標以適應性廣、適於機械作業栽培及優良品質為主;第四階段為1971 迄今,育種目標為食 用及食品加工用為主,澱粉為副,同時注意葉菜用品種之選育(李,1994)。 甘藷具有異結合之六倍體基因型,大部分品種具有自交不親和性,不同品種間也有雜交不 稔群的存在(Hernandez and Miller, 1964 ),但是經過長期的雜交育種,新育成品種已無法區別 其所屬之雜交不親和群,因此增加雜交親本選擇的困難。為利於將來育種研究者進行甘藷雜交 育種時親本的選擇及遺傳變異性之維持,對於品種間遺傳相似性與雜交不親和群之間在分子層 次上的關係有必要進行探討。又由於甘藷利用無性繁殖也常產生體細胞變異,導致品種優良性 狀逐漸喪失,品質變劣等,而因採苗及種藷繁殖時未掌握原有品種之優良特性,也使得優良品 種之純度無法保持(李,1994)。 甘藷的生長習性、葉形、塊根肉色及表皮顏色等形態及外表性狀可方便且快速區分部分甘 藷品種,但此方法受限於外表多型性仍不足以區別大量品種,且易受生育時期及栽培環境不同 而影響其表現,及有些遺傳變異不易由外表察覺,故無法有效利用外觀性狀評估品種間的遺傳 相似性或差異性(Andersen and Fairbanks, 1990 )。許多研究曾經利用同功酵素有效區別栽培種 與野生種甘藷(Kokubu and Hi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