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滋污名看凉山诺苏人的个体意识变迁.docVIP

从艾滋污名看凉山诺苏人的个体意识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艾滋污名看凉山诺苏人的个体意识变迁.doc

从艾滋污名看凉山诺苏人的个体意识变迁   内容摘要:时逢当代欧美人类学已被后现代的抽象论述和反思叙事所替代的年代,刘绍华博士通过《我的凉山兄弟》中描写凉山昭觉县利姆乡的毒品和艾滋问题,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陲群体遭遇和改变,作者还通过某些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变化来揭示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群体中个人的转变。特别是隐藏于艾滋污名下的个体意识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所发生的变迁,本文的任务是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从而对社会改革中个体意识的变化进行反思。   关键词:刘绍华 山彝族 艾滋污名 个体意识   蓝佩嘉先生说“凉山兄弟的故事,是一个现代性的悲剧寓言。”这不仅是对凉山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如此,对于生活在边陲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来说也一样。《我的凉山兄弟》通过描写凉山昭觉县利姆乡的毒品和艾滋问题,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陲群体遭遇和改变,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某些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变化来揭示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群体中个人的转变。   其实在刘绍华看来,凉山彝族人所遭遇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的僵化所致。一方面,他们是被汉文化边缘了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被边缘化的落后山区人民。两种边缘化的叠加,以及民族原来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几者之间监护摩擦,造成了他们无奈的社会问题――毒品和艾滋的泛滥。毒品在凉山的四溢,艾滋在诺苏人(彝族的族群方言)中的流行让这个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文主要从艾滋污名和凉山彝族的个体意识变迁这两个大的方面来对被边缘化个体及进行描述,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进行论述,最后对社会改革中个体意识的变化进行反思。   一、艾滋污名   在中国市场改革之初,凉山彝族的向外流动变成当代年轻诺苏男子的新兴成年礼,他们以进入成都这样的城市为荣。   (一)当地人对艾滋的看法 这里所描写的当地人对艾滋的看法,在时间上很大程度上是艾滋泛滥的前期诺苏人的态度。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得艾滋病死的人就跟生病死的人一样,没什么两样!” 这种情形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凉山彝族普遍是以家支组织存在的,“家支成员间有义务相互资助和保护,遇有人生活困难,家支内的其他成员则给予救济。”家支之间的这种相互帮助和相互扶持在亲属基础上就让这些患有艾滋病的人不会受到区别对待。   不仅如此,在生活上有艾滋的病人依旧与大家同吃同住,不会存在任何不适,夫妻之间也不会有什么隔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深入和政府的介入诺苏人对艾滋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二)艾滋污名   “‘污名’的英文Stigma源自希腊文,原指某种不同寻常的身体特征,代表个人在道德上的瑕疵。从定义上来看,污名这种社会建构的标签,随着时间的转移,其指涉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我们对污名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只对人进行受歧视的和正常人的划分,更重要的是看到它背后的隐藏的观点。   1.外人对凉山彝族艾滋的认知   在凉山以外的人民群众或者媒体看来凉山是一个高危人群集聚区,是一个“落后”又“可怕”的地方。有人甚至用“五朵金花”来形容凉山的五大传染病――霍乱、麻风、肺结核、血吸虫病和艾滋病,虽是戏称,但可见凉山在大家看来是怎样的形象。   2. 当地人中艾滋污名化的出现 在利姆随处可见的反艾滋标语对本地人的而言是一种对诺苏文化一贯的漠视,是政府和外人对诺苏人的文化不理解所衍生的一系列弊端。其实凉山当局对这些标语所持的意见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其中却不包含当地人的看法。从事实上来讲,“当地人原本就不歧视艾滋,自然没有必要‘改善’不存在的偏见;另一个更为明显的原因则是,利姆当地汉字文盲人口众多,这些标语都是以汉文书写,就和当地原本即已漆涂的各式政治口号一般,当地人看不懂,也没什么兴趣。”所以对于这些标语实际上达到了警示外人的作用,从而又对诺苏人中的一部分懂汉字的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仅没有达到政府的最初目的,并且还背道而驰了。   二、个体意识的变迁   凉山彝族之间的亲属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家支成员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而他们是以家支为人与人之间相联系的线条。“解放前,在凉山彝族社会中,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往往就是通过背诵自己的家支谱系而建立起的家门或亲戚关系的。”到刘绍华博士进行调查的时候,他们亲属关系的建立也是依旧以家支来建立的,但是在其中组成群体的个体意识发生了变迁。   (一)艾滋污名以前的个体意识状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利姆甚至昭觉,只剩下不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残局,利姆乡则是该县的典型缩影,其中群体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集体的思想问题与个人的人格养都是堪忧的。但尽管如此,诺苏人仍然是依靠著群体的农村集体公社和家支体系的支持,以及鸦片的输出等,经济发展相对对于周边的其他山区还是快速很多。只是对比至当时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