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人合一——《文心雕龙·物色》的生命精神.pdf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7年第12期 总第416期
天人合一——《文心雕龙·物色》的生命精神
陈江敬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
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 感物” 刘勰的
《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
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
【关键词】物感;天人合一;生命精神;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士的自觉”的时代。汉末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汉武帝以来一统天下的儒学在东汉末年的乱
世中土崩瓦解,玄学、佛学相继进入思想家的视野,与儒学相激荡,因此“这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
宽松的时期”。思想的解放孕育着文学的解放,“士的自觉”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
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文人们在乱世的磨难中倍感生命的可贵。于是.人格意识、生
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这正是生命精神的喷薄。永嘉南渡后。从以玄理看
山水发展为以情眼看山水,在晋末宋初,形成了成熟的山水诗。文学理论家敏感地捕捉到这种生命精神。提出了“感
物”说,陆机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
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
生命精神是与生命意识紧紧相连的,生命意识的自觉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
基本命题。人的生命是与天地宇宙同构的。不管是苟子的“入与天地参”还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都是如此。
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又与天地共生,《周易·说卦》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的生灭枯荣,时光的流转,无不时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发自生命本真的情
怀。关于物色之名,王元化先生认为:“……解释为外境,或解释为自然,或解释为万物,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物色》篇中,刘勰首先并明确提出了物感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礼记·乐记》
中,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之说。而刘勰从时令变迁到阴阳变化全
面论述了物与人的相感。作为个体的生命生于天地之间,个体生命意识既已觉醒,必然会有自身的情感而非行尸走
肉。生命意识的第一层便是对时间的感悟。而更为真切的则是季节的变换:“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
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关于四时盛衰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前人多有感悟。秋因万物衰败生命凋残使人想到人生的飘零,生命易逝的无
奈。引发人的悲慨。而刘勰进一步论述了心物交融的具体过程:“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由物到人,外物的盛衰
唤起人的共鸣,自我映射于外物,从而达到了内外交融,情感由此被唤起,外物被情感过滤,成为心象。接着,由物情
及人情,心象发而为辞,便成了艺术形象。笔下的声采气貌一方面来自于外物“随物以宛转”,又是内心情感的抒发
“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濂濂’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鱼
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皎日’、‘嘴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
经干载,将何易夺?”
【作者简介】 陈江敬。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 4 ·
2007年第12期 总第416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心象通过高超的描写外化为艺术形象,“立象以尽意”,艺术形象的描绘越是“情貌无遗”,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意
志就被表现得越加清晰。那么,应当如何去描绘才能最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呢?刘勰上面称引的《诗经》中的句子
是很好的表率,同时,他又对汉代大赋的夸饰不实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刘勰总结了当时人们的创作经验,指
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