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牛家屯 西头村 不一样新农村
牛家屯 西头村 不一样新农村
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各地独具特色的新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貌似白墙青瓦的整齐划一背后,又有哪些让人们未见又值得思量的问题呢?本文中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的两个新农村建设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牛家屯 一品难成
2007年11月17日,大雾。记者几经周折来到旬邑县土桥镇牛家屯庄。一进村庄,迎面而来的是两排对面而立的新农家。洁白整齐的围墙上点缀着西式的镂花,颇有些气势。然而,真正吸引记者的是这里的莎能奶山羊养殖场。
旬邑县处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陕西的苹果之乡,也是全国甚至全球最适宜种植苹果的县域之一。但是牛家屯庄守着自己的自然优势,却致力于发展奶羊产业。
傍晚时分,雾气逐渐散淡,整个新村的硬化道路上鲜有行人。在38岁的村民吴赖石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奶山羊养殖场。
据介绍,此养殖场于2007年年初建成,可容纳300多只奶羊,采取个体养殖,集体管护的方式。但是令记者吃惊的是,圈舍40间,却空空如也。圈舍里面羊粪和零散的草料混杂着,散出些许臭味。数间圈舍的栅栏已经被破坏而脱落,养殖场旁边的几间繁育室和咨询室也房门紧锁。
那么,这些羊都哪去了呢?建设将近一年的奶羊养殖场为何成了这般景象?
带着疑问,记者联系该村党支部书记洛会民未果,遇到了似乎是最后一家“驻扎”在这里的养殖户杨晓娥。风尘仆仆的她踏着暮霭推着板车刚刚牧羊回来,板车上散放着几把干草,她说这是为了冬季里草荒的时候准备的草料。
养殖场里原来是有羊的,但是入冬以来这里的条件太差,没有堆放草料,而且无人管护,有的村民晚上甚至在圈舍里过夜。天一冷就回自家圈养了,而这所谓的养殖场就成了摆设。6月份杨晓娥家也买了10来只奶羊,除了莎能奶山羊,还有波尔山羊。
她给记者道出了奶山羊养殖的原委。
原来为了给镇里还没有开业的乳品厂提前准备奶源,村里集体从富平县购买了300只纯种莎能奶山羊,并由集体建成养殖场。但是由于奶羊水土不服,加上县上防疫站的支持不能到位,这半年来他们的羊病情不断,尤其是七八月份最严重的时候,给奶羊输液的瓶子成堆。而且这里的草质太硬,并不适宜莎能奶山羊。半年多的这一番折腾,让28岁的杨晓娥都没有心思去计算收益还是亏损。而到了冬天的草荒季节,计划圈养的300多只奶羊只能由养殖户自己在乡间放养。以至于每天必须由一个劳动力成天在乡间为奶羊寻草,羊的粪便使路边田间污秽不堪。
直到夜色抹黑了整个天空,记者才在昏暗的家里找到了村支部书记洛会民。
对于傍着种植苹果的自然优势却又发展畜牧业的问题,他解释道:“在到处是苹果的旬邑县,要从已经成为传统产业的苹果种植业中突围,家底本来就很薄的牛家屯太难了。”
“而在养殖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事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多状况。但是我们正在尽力解决。”
西头村 规划发展
2007年11月18日,天气放晴。
西头村原本分作上西头和下西头,2006年的时候合并为一。
在西头村新村的村委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村支部书记李邦靖,并向他了解该村的产业情况。
西头村至今仍然以苹果种植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西头村就是“无粮村”,全村1300多口人,已经有1500亩苹果林,人均1.1亩。
从村会计一直到村支部书记,30多年的基层工作,让原本是庄稼汉的李邦靖认识到:“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支持,不要说新农村建设,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他认为:“农民穷在观念上,干部穷在做法上。”
在推行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他和村干部们统一意见,通过调整村民承包田,“以旱换水、以远换近”,鼓励村民的主动性。村里统一购置树苗,集体挖坑栽树,并且由村委会负责修剪管护。
“一年后,就不用操心了,村民自己尝到甜头就自觉了!”他得意地向记者介绍,我们这里种植的红富士苹果个大、面光、艳红、皮薄、果肉致密、果汁丰富、甜香爽口,而且耐贮藏。“这比起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好多了!”
为了拓展销路,西头村率先推出“红富士贴字苹果”。不仅形成了品牌,而且现在的种植规模发展到1800亩,占村耕地面积的90%,年生产果品450万吨。
2006年整个西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比起2000年旬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24元高出一倍多。
李邦靖说:“我们下一步准备考察之后建立相应的农产品协会,在市场价格、产品销路和技术指导上为农民们做好支持工作。2008年准备引进30亩樱桃,在养殖业方面把散户的蛋鸡和肉猪规模化、产业化。”
两个不一样的新农村
农民富起来了,村庄的面貌必然会发生变化。
西头村通过村民自筹和集体投资约620万元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农村,并于2006年4月5日开始动工。至今已经有80余户入住。
以前的西头村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