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伊戈洛人和我国仡佬族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菲律宾伊戈洛人和我国仡佬族关系

菲律宾伊戈洛人和我国仡佬族关系【摘 要】一些学者认为,菲律宾的伊戈洛人与中国的仡佬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就是仡佬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徙过去的。本文认为,他们之间虽然有一种同源关系,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是同一个民族 【关键词】伊戈洛人;仡佬族 【作 者】何平,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代的时候,他们中有一些人还保留着猎头的习俗 从语言谱系上看,伊戈洛人与菲律宾群岛的大多数民族一样,都属于操南岛语系语言的民族,但是,14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菲律宾南部地区一些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群岛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以后,菲律宾中部和北部大多数民族又都信奉了天主教,伊戈洛人等一些居住在山区的民族与他们在文化上有了比较大的差异。应该说,与菲律宾的其他“伊化”或“西化”了的民族相比,伊戈洛人更多地保存了南岛语系民族早期的文化特征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伊戈洛人这个名称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国外有一些学者认为,伊戈洛这个名称是西班牙人给起的,与他们称呼南部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为“摩洛”和山中的小黑人为“尼格利陀”一样,也是一个蔑称,带有野蛮民族的含义。①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来自菲律宾吕宋岛中部居民所操的泰加洛语,即今天菲律宾的国语,其中“伊”的意思是人,“戈洛”的意思是深山。“伊戈洛”的意思就是“深山之民”。②还有人认为,“伊戈洛”在菲律宾一些民族的语言中是“污秽”的意思,也含有“没有礼貌”的意思,是低地民族对山地民族的歧视性称谓。③ 然而,一些学者却认为,“伊戈洛”这个名称源自“仡佬”,菲律宾的伊戈洛人与中国的仡佬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就是仡佬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徙过去后形成的。例如,香港专门研究华南和东南亚民族历史的徐松石先生在其《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一书中论述东南亚民族的渊源时就认为,“伊戈洛”这个名称来自“革佬”,也就是“仡佬”,他们与中国的仡佬族是同一个民族,或者说是从中国的仡佬族中迁徙过去的一部分演变而成的一个民族。④菲律宾华人学者刘芝田先生也认同这一看法,他在《菲律宾民族的渊源》一书中谈到伊戈洛人的渊源的时候,也认为伊戈洛这个名称来自中国仡佬族的“仡佬”这个词。⑤为了证明菲律宾的伊戈洛人与中国仡佬族的关系,刘芝田先生还把菲律宾伊戈洛人的文化习俗与中国仡佬族和相关民族的文化习俗进行了比较。例如,他认为伊戈洛人用舂臼舂米的习俗、嚼食槟榔、种山的农耕生产方式、崖葬习俗、乡老社制、打泥蒿习俗、穿桶裙与布及戴无边帽的习俗、贵少贱老的习俗、男逸女劳的习俗、使用铜锣的习俗、唱山歌的习俗、喜欢吃狗肉的习俗和猎头习俗等等,以及他们关于洪水的故事、独柄风箱的使用、竹生神话、男屋与女屋的分建、干栏式建筑、文身、梯田等等,都与中国仡佬族历史上的一些习俗或与仡佬族有关的民族如古代的僚人的一些习俗有关。因此,刘芝田先生最后的结论也是,菲律宾的伊戈洛人的渊源与中国的仡佬族有关。⑥ 二 我认为,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南岛语民族起源和早期历史的研究来看,说伊戈洛人以及其他操南岛语的民族与中国南方的民族有渊源关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说伊戈洛人直接源自中国的仡佬族则就有些牵强了 关于仡佬族的比较早的记载是《新唐书》等史籍。《新唐书“戎泸间有葛獠,居依山谷林箐,?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合党数千人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提到的“葛獠”就是“仡佬”,“葛獠”与“仡佬”是同音字。“葛獠”一词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仡佬族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 一般认为,仡佬族是从古代的僚人中分化出来的,而僚又是从更早的时候被称为越的群体中演变而来的。我国一些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马来语即南岛语或南岛语中的主要语言同古越语或古越人分布区的方言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许多学者都把南岛语民族的起源追寻到古代的越人 例如,徐松石先生就认为,在语音方面,马来语的语音与古吴越语的语音就极为相似。马来语的Oe音,即u音,特别众多,如Boe(Bu)、Doe(Du)、Dioe(Diu)、Foe(Fu)、Goe(Gu)、Hoe(Hu)、Joe(Ju)、Koe(Ku)、Loe(Lu)、Moe(Mu)、Noe(Nu)、Poe(Pu)、Roe(Ru)、Soe(Su)、Tioe(Tiu)、Woe(Wu)等,在非外来的马来语词汇中,含有这些语音的词约占四分之一。古吴越语的地名人名,喜用“无”、“余”、“诸”、“夫”、“朱”、“句”、“乌”、“於”等字,这些字均属于U音。如“于越”、“于潜”、“姑苏”、“姑于”、“乌程”、“乌瞻”、“无余”、“无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