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安溪走出女作家莫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福建安溪走出女作家莫耶

从福建安溪走出女作家莫耶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奔腾! 这首优美激扬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曾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或传到“国统区”和海外,成为一曲激发抗战爱国热情的颂歌,至今传唱不已。它的词作者,就是从福建安溪走出的女作家莫耶 山乡才女露锋芒 莫耶,原名陈淑媛、陈爰,曾用笔名白冰、椰子、沙岛,1918年2月6日出生于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今金谷镇溪榜村)。父亲陈铮是缅甸归侨,早年当过教员,后成为安溪民军首领之一,曾任东路讨贼军暂编第一师第三旅旅长、安溪县长、驻闽海军陆战队团长,少将 小时的孙淑媛性格开放,自小聪颖好学,出口成章。10岁那年春天,她和大哥赛诗时,即景口占一绝:“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乡人称之为才女 陈淑媛从小就很有主见,富有正义感,追求进步思想。1932年,其父陈铮娶了个姨太太,到厦门海军陆战队里任职,把全家搬到鼓浪屿,唯独原配夫人黄全遗弃在老家溪榜村。陈淑媛随父亲到了厦门,但她同情、思念母亲,怨恨父亲和姨太太,就学着用章回小说体,把父亲和姨太太当做反面人物写进文章里,初露文学才华。这篇文章被发现后,陈铮将陈淑媛赶出家门。在祖母马尔树(缅甸人)和大哥陈文章的帮助下,又送她到鼓浪屿慈勤女中读书。在学校国文老师、中共地下党员陈海天的帮助下,陈淑媛阅读了《铁流》、《毁灭》等大量进步书刊。她试着把自己的爱憎、思念和幻想写出来,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被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创作热情,写出一篇篇宣传妇女解放、向往光明的文章,她向由复旦大学教授姚名达和夫人黄心勉创办的民办进步期刊《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次被采用 在厦门,陈淑媛目睹了“万国租界”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和几个女同学到海边散布嬉水,一艘停泊在厦门港的英国军舰上走下了一群喝得醉醺醺的水手,手提洋酒,摇摇晃晃地追赶女学生。一个跑得慢的女学生被水兵抱住了。外国水手的流氓行为,激怒了鼓浪屿群众,他们拿起扁担、木棒,朝水兵挥动着,解救了女学生。由于军舰的大队水兵荷枪实弹登陆,只好忍气吞声地散开。愤怒的陈淑媛写下了《无声的期望》一诗,预示“灰色的宇宙”“将要经过一番洗礼,一番整顿”。这首诗发表在《蓝天》杂志上。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陈淑媛看到一个年近40岁的黄包车夫,冒着风寸在街上奔跑。陈淑媛和他交谈后得知他家里躺着病弱的妻子,两个幼小的孩子饿着肚子眼巴巴地盼着他挣钱买米回家。以这位处在社会底层的车夫的苦难生活为素材,陈淑媛写出一篇题为《黄包车夫》的小小说 1933年底,被蒋介石调离抗日前线主持闽政的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后不久,陈海天组织陈淑媛和几个同学创办《火星》旬刊,创刊号的社论题目是《打倒南京政府,工农团结起来》,并刊登了陈淑媛的《黄包车夫》。1934年初,正当《火星》出版并在厦门鼓浪屿书店公开发行时,“福建事变”被蒋介石政府扑灭了。国民党特务大肆抓人,没收并烧毁《火星》杂志。有一部分《火星》被陈淑媛藏在家里。陈铮怕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烧掉刊物,并把陈淑媛锁在家中严加监视。祖母平时极疼爱孙女,乘陈铮外出之机,把陈淑媛悄悄地放了出来,躲在亲友家里。陈淑媛向曾投过稿的上海《女子月刊》求援,同时写信向远在家乡安溪的母亲告急。母亲黄全急忙赶赴夏门,拿出18块钱银圆送给陈淑媛做路费。从此,她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生活道路 奔上海赴延安 1934年秋,陈淑媛在上海《女子月刊》杂志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担任主编。上海的编辑生涯,是陈淑媛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间。她常与左翼作家蔡楚生等人接触,并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思想逐渐“赤化”,成长为上海进步作家群中的一员。她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诗歌、小说和剧本,在《女子月刊》上发表。1936年,上海女子书店的《女子文库》出版了陈淑媛的第一部著作―――《晚饭之前》(独幕剧集),署名“陈白冰”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这年的11月到1937年5月,陈淑媛从上海回到家乡安溪东溪,组织大嫂廖淑仁、二嫂李淑珠创办了两个抗日妇女识字班,学员有50多名。识字班在教识字的同时,还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进步思想,强调女子要独立,不要做他人的奴隶;要反对旧风俗,不能剥削别人的苦力。识字班还教唱抗日歌曲,讲妇女也要抗日保家乡的道理,一时间在东溪掀起抗日救亡宣传的热潮。陈淑媛还经常与大哥陈文章议论时事,传看进步书刊,并组织抗日儿童团和宣传队,深入群众教唱抗日歌曲,喊出“驱逐日本出中国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