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邬达克争夺战看斯匈两国外宣之道
从邬达克争夺战看斯匈两国外宣之道近代建筑师邬达克是上海国际饭店设计者,近年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在世博年更是达到了高潮――两个欧洲国家居然都宣称是他的故乡。为了争夺这个给上海设计过100多幢优秀建筑的设计师,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在世博园里园外展开了一场无声而又激烈的邬达克争夺战。
邬达克生平
邬达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建筑系,参军后曾被俄军俘虏流放至西伯利亚,于1918年成功逃跑并辗转经哈尔滨流落到上海。当时的上海是冒险家和建筑师的天堂。他从绘图员做起,不久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至1947年离开上海,他在上海总共设计了100多座包括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在内的著名建筑
由于大半辈子生活在上海,而且作品也多在上海,所以他在故乡却并不知名。然而邬达克的故事却进入了一位外国有心人的视线,他就是时任匈牙利驻沪总领事海博先生。他在读到这位传奇老乡的故事后很受触动,对邬达克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挖掘到包括邬氏曾任匈牙利驻沪名誉领事的历史档案,并于XX年策划了“上海邬达克年”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匈牙利:回归历史追根溯源
邬达克年包括展览,学术讲座,步行考察和书籍出版等文化活动。匈牙利使领馆邀请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共同参加,并辅以一个内容精致、独到的网站。沪上中英文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邬达克”风靡上海,“邬达克是匈牙利建筑师”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而且相关活动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介绍邬达克和他的建筑,匈牙利总领事还以此为契机,宣传匈牙利的建筑、科技、教育、文化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今日匈牙利是怎样的国家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后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的脑海中。海博先生回国后,曾在匈牙利外交部任要职的新任总领事库题先生还专门和我见面,并谈到邬达克将是上海世博匈牙利馆的主题之一,而匈牙利高官到上海也必定参观邬达克经典建筑。斯洛伐克:找寻人证撰文立说
可世博开幕后,我发现匈牙利馆里没有邬达克的内容,而斯洛伐克馆里却骄傲地悬挂起巨大的国际饭店照片,并滚动播放邬达克的生平介绍
XX年9月初的―个晚上,斯洛伐克导演卡波斯在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隆重地首映了以邬达克为主题的纪录片电影“The ManWho Changed Shanghai”(“改变上海的男人”),明确宣称邬达克是斯洛伐克人,长期以来他被称为“匈牙利建筑师”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导演甚至把邬达克年过八旬的儿子马克请到上海来证明这家人的斯洛伐克出身,并在《纽约时报》撰文表明这个观点
与此同时,邬达克的侄孙媳,著名建筑师贾诺西先生的夫人祖莎针锋相对地写了反对文章,坚称邬达克是匈牙利人。贾诺西夫妇曾经到上海拍摄了一部关于邬达克上海建筑的纪录片,最近还出版了一本相关书籍。他们每次到上海都喜欢住在邬达克最有名的作品国际饭店。为了邬达克到底是哪国人这个问题,两派人马争得相当厉害
一个被战争驱逐的人
其实事实不那么复杂。邬达克1893年1月8日出生于拜斯特尔采巴尼亚(Besztercebanya)的一个建筑世家。这个城市当时属于奥匈帝国,今天在斯洛伐克境内。邬达克本来就是因为一战而逃到上海,1947年又为了躲避中国内战而离开上海。他是一个被战争驱逐,被战争不停改变命运的人,他的出生争议也和战争带来的混乱有关,所以把他称为“斯裔匈籍”可能最为准确
邬达克争夺战的启发
逆向思维来看这场“争夺战”,斯匈两国牢牢抓住“邬达克”主题做文章的做法值得借鉴。作为一名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市民,”邬达克”系列活动让我了解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邬达克”让我对这两个本来非常陌生的国家产生了兴趣和亲切感。当然如果两国不主动举办活动做宣传,很多市民也不会对此有所了解。在“邬达克”系列文化活动中,特别对于步行实地考察“邬达克”建筑,我发现很多普通市民积极性很高。他们对于深入了解自己的城市,以及城市与他国之间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由此想到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是否也可以学学斯匈两国,在海外注意寻找和发掘类似题材呢?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华人足迹更是遍及了五大洲,相信一定有很多类似“邬达克”的好题材。外宣工作找到像“邬达克”这样的“切入点”至关重要
寻找到“切入点”后也不要流于表面文章,要沉下心集合各方资源做深做透,策划例如“邬达克”年这样一系列活动和研究,兼有学术的深度和大众参与的广度。这种形式的外宣活动因为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有历史文脉上的结合点与亲切感,所以能更加有效地建立与其他国家的情感纽带
无论邬达克是匈国人还是斯国人,他最宝贵的遗产――这100多幢凝固的建筑艺术留给了上海。把他称为“改变上海的男人”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他的确是一位改变了上海天际线的建筑师,留下了很多惊喜和谜团,留待我们慢慢去追寻和发现。责编:贺潇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