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梦寄茶情黄白间(蒋文倩)
梦寄茶情黄白间(蒋文倩)“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问,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一首《小桃源》,冠绝江南。李白曾用他三分之一的诗篇吟咏徽州。这里有“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也是动荡之时文人士大夫难得的庇护之所,更是明清年问财势滔天的“黄白之地”。这里“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孕育了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的徽学,成就了浩如繁星的治世之才。在千年的繁华中,总有一个身影,仿若姑射之仙人、洛水之神女在那云海碧波中静静伫立,又宛如两千年前的秦人,声声慢慢中吟唱的伊人,相见便不能相忘,那就是黄山的茶
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作为郡一级的行政划分,徽州之名可追溯至东汉。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崇敬道教的玄宗皇帝,根据轩辕黄帝在此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将歙州下辖的黟山,更名为黄山。从此黄山之名倾天下
黄山及其周边地形复杂,既有高山、丘陵,又有盆地、江湖;加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使这块土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茶业内常讲“名山名茶,相得益彰”的典范
据说,中国茶业发端于唐代,而黄山产茶最早的记录也正是从唐代的歙州开始。据杨华(唐)的《膳夫经手录》所载,当时歙州、祁门内生产“制置精好”的茶叶,流通于当时的“梁、宋、幽、并诸州”,每年有“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而据“茶圣”陆羽《茶经》所载,当时隶属于浙西茶区的歙州,主打产品应当是蒸青饼茶。即将茶叶鲜叶用蒸汽杀青(茶叶初加工中以高温使茶叶细胞内酶失活,防止氧化的步骤),捣碎压制成饼,再晾晒烘干的茶饼
虽然当时的徽州地处深山,交通相对闭塞,可前往祁门收茶的茶商还是“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辄,而陆也如此。纵有多市,将泛大川,必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见唐)此时,江淮航运业的发达对黄山茶叶在市场上的流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出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
自此黄山地区便名茶迭出,是皖南重要的产茶基地,如歙州松萝便是流传千年的名茶。历经五代、宋、元,到明代“罢废团茶”,大力发展散茶的历史背景下,黄山茶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关于“黄山茶”的记载也屡现纸端
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黄山,除了留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还记下了他第一次游黄山狮子林时受到饮茶款待的情形。明代时任兵部尚书的休宁人程信,亦在其《游黄山》一诗中有句:“烹茶时汲香泉水,燃烛频吹炼药炉”
明代茶人许次纾《茶疏》所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萝远甚。”虽然许次纾认为黄山茶的品质逊于松萝茶,但他文中的另一位茶人郭次甫却对黄山茶情有独钟,可谓是黄山茶的第一个知音,这也是黄山茶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见当时的黄山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侧面反映了黄山产茶的悠久历史
明清时期,原为道教圣地的黄山,兴盛起了佛教,山上的寺庙往往辟有茶园,这带动了黄山茶的发展。晚明时期,黄山云雾茶已颇有盛名。明人许楚就在《黄山游记》中道:“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齿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到了清代,黄山云雾茶被江澄云推为“茶品中第一”,他在《素壶便录》里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陪,其柯有历百年者……当为茶品中第一。”而陆廷灿(清)在其所著《续茶经》中亦认为:“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寺庙中关于云雾茶的种植、采制技术逐渐流传到黄山周边地区。到清光绪年问(公元1876年左右),漕溪人谢正安创制了名重天下的黄山毛峰,令黄山茶从此声名远播,四海飘香。几乎同时,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福建红茶制法,在祁门创制了祁门红茶。此茶一出,便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欧洲商人,对其赞不绝口。时人赞誉“祁门红茶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到1900年,家住太平县三门村猴坑一带的茶农王魁成创制的“王老二奎尖”在南京热销,引起了太平县三门茶人刘敬之的留意。1910年,刘敬之即请挚友苏锡岱帮忙,将此茶放到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苏锡岱提出,为区别其他尖茶,用产地猴坑的“猴”字,取茶农王魁成名中的“魁”字,定名为“太平猴魁”,在南洋劝业会上一举获得优等奖。1915年,苏、刘二人再度联手,将此茶送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至此,黄山之上名茶迭出的胜景到达了高潮。然而,随着清政府的瓦解,XX年以前就能成为茶业重镇的地方,又怎么会缺少黄山茶特有的文化呢?
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三时四节、衣食住行,无不有茶的痕迹。比如,新娘进门要吃“四道茶”以示敬上爱下;有了矛盾要喝茶讲壶(和),和和气气地解决问题;就连喝茶用的茶壶也是黄山人眼中最最珍贵的礼物,因为瓷器易碎,千里迢迢带进山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