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历史变迁
美国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历史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自然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认知。总体上看,美国对近代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是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出发;对现代中国形象的认知,则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国家行为与国家实力的维度出发。
历史与文化认知中的近代中国形象
美国人早期的中国形象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欧洲先辈们对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中国的记述,来自诸如《马可(Mendoza)和利玛窦(MatteoRicci)对“大中华帝国”形象的塑造。这是中国形象被美化的时期,中国在美国人眼中是一个繁荣、富饶、强大的东方帝国。然而,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潮在欧洲的兴起以及中国封建帝国的日益赢弱,在欧洲的很多著作中,中国被逐渐描述成为一个邪恶、堕落、贫穷与专制的鸦片帝国。这种形象也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与看法,但在美国人眼中和美国学者的著作中,却依然饱含了对中国社会的同情、道义和拯救元素,这在美国的对华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美国探险家威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在1888年到1890年对中国进行了历经数年的考察。1891年,柔克义完成了《喇嘛的国度:中国、蒙古与西藏游记》一书。在他的眼中,中国像一块纯朴的圣土,西藏是佛教的香格里拉。他说:“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胜过在美国五十年。”他的这部作品也极大地激发了汉学家、探险家、传教士们对中国的兴致,大批探险家和传教士接踵而至。1898年,柔克义由探险家变成了美国国务院的外交官,成为时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远东顾问。他推动美国政府在1898年和1900年两次颁布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柔克义和海约翰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既使得美国在列强对华竞争中不落人后,又是“一项相当有魄力的外交政策,它在客观上承认和维护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在他们眼中,中国是美国应施加善意的对象,美国应用其无私来拯救这片香格里拉。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海约翰和柔克义的继任者们,因此也就出现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获得巨额赔款的美国,将所获大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对中国教育文化的支持与改造基金。1909年起,美国退回部分赔款,充作中国留美学习基金。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朝灭亡以后,美国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这些早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的“西学东渐”和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到XX年之久,其获奖作品《大地》中的主人公阿兰代表了中国一代传统妇女形象,作者在描写阿兰的痛苦与美德时,也向美国读者展现了阿兰坚强不屈的独立人格。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 Fairbank)被视为中国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他因同情中国以及站在中国人的视角研究中国问题而闻名。这些对中国的友好人士,塑造了中国的不屈与希望形象,激发了几代美国人对中国的同情与向往
意识形态、国家行为与国家实力交织下的现代中国形象
与近代认知中国的角度不同,美国人看待现代中国的视角和基点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褪去了理想化的色彩,加入了更多现实国际政治的逻辑和因素
中美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为同盟,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但国民政府的腐败不堪让渴望新生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这对美国人而言,中国诞生社会主义、中苏结盟让他们无法理解,他们认为近半个世纪来的“释放善意”似乎并未得到应有回报,中国本应成为美国战后在亚洲最理想的盟友。朝鲜战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挫败感,美国国内也发出了“谁丢掉了中国”的质疑。“麦卡锡主义者”们也借此诋毁中国的形象,美国学者理查德(Richard Walker)所著的《共产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极力渲染中国的极权政治形象,中美的民间交流也因两国的对抗而基本中断。中国的形象虽然在尼克松访华时期由于中美的接近而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敌对状态
进入XX年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使中国迅速地变成一个西方化的国家,好像几个世纪以来传教士的基督化中国、商人的市场化中国、政客的民主化中国的神话,一时间都可能成为现实。然而中国并未向苏东国家一样实现西方所预想的体制转变。在美国人眼中,“专制”的中国在“历史终结”的氛围中不可能在未来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新生的俄罗斯则可能成为21世纪的民主样板,从而最终证明美国所引领的西方社会制度取得对后苏联时代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但是“中国崩溃论”很快在中国迅速发展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断裂中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威胁论”:美国学者借助几个世纪以来的“权力转移”理论和大国均势经验,断定中国必然在未来的崛起中寻求霸权,进而损害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