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氏后人 从人文转向技艺
陈氏后人 从人文转向技艺按照陈氏族谱,“恪”字辈以下是“封”字辈。“恪”字辈多文史大家,
从“封”字辈开始,却大都转向了理工科
1996年10月,江西修水县审计局副局长刘经富因病住院10天。在病床上,他读到了当时的一本“畅销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黑封皮的传记,令他大为震动。刘经富形容当时的心境是“大彻大悟”
病愈之后,刘经富辞去官职,决定把后半生献给陈氏家族研究。他觉得修水作为陈氏故里,应该有人站出来,在义宁陈氏研究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十多年过去了,刘经富已经出版了数本专著。在他的书房“积庐”里,堆满了各种义宁陈氏资料,其中包括陈宝箴应举时写的八股文,还有满书柜的陈氏族谱――都是他这些年来在修水淘到的
“这可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刘经富翻着陈氏族谱,眼睛在镜片后放着光,“里面藏着很多陈氏家族的秘密!”
XX年,刘经富回修水参加黄庭坚诞辰950周年研讨会。主席台上坐着一位陈云君先生,是天津诗词学会会长。刘经富依稀记得曾在掌故大王郑逸梅的《艺林散叶》中读到过一条:天津书法家陈云君乃陈三立之孙
研讨会结束后,刘经富找到陈云君。一番介绍之后,他问陈云君是不是义宁陈氏后人
“我什么事也没和他说,只回答,据说是。”陈云君告诉本刊记者,“刘经富就问我,你父亲是不是叫陈陟夫?我说,不是,我父亲叫陈覃恪。他说,那就对了,陈覃恪字陟夫。他又问,你知道你母亲吗?我说,据说姓陈,杨梅村人。他说,你错了,你母亲姓韩,不是杨梅村人,是修水杨梅渡人。”
经过一番盘问,刘经富确信,陈云君就是陈家失散多年的后人。他决定带陈云君去见一个人――陈小从。陈云君这才知道姐姐陈小从住在武汉。姐弟二人见面之后抱头痛哭
陈小从说:“我见过你妈妈。我们早就知道你。我们找了你10年,连续发了三封信。你也不回信。我们以为你不乐意认我们了。”
陈云君的经历很奇特。他生于1946年,是陈覃恪之子,陈三立的弟弟陈三畏之孙。两岁时,经叶恭绰介绍被父亲送到天津的陈家寄养。因为战乱,南北交通阻隔,和整个陈家失去了联系
天津陈家是做铁路生意的买办,解放后不久,陈云君的养父就被送进监狱,他在亲戚家辗转度日。对自己的身世他并不了解,“只是总觉得不那么贴心贴肉”。直到“文革”前夕,要销毁“四旧”的时候,养母才拿出一摞信对他说:“以后的形势怎样不好说,趁我今天还在,把你的身世告诉你。你将来有心,可以去寻访你的家人。”
养母一边给陈云君看信,一边就把他看过的信投进火盆。从信中,陈云君得知,自己的生父是陈覃恪,生母姓韩
忽然得知自己的身世,对年近弱冠的陈云君来说是一大震撼。不久,养母去世,他被分配到一家工厂。他不喜欢工人生活,感到格格不入。因从小热爱传统文化,他便跟书法大师吴玉如读书,学习古典诗词和书法
对于此时的陈云君,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是一种大解脱。后来他又有机会亲近巨赞法师,并从梁漱溟研习佛学,成了没有学历的诗人和书法家
1982年,陈云君在天津开办茂林书法学院。在当时的中国,这是社会力量办学的第一家。他找到一位政协领导做院长,自任副院长,自己编教材、授课。之后,他又到天津古籍书店编辑室做主任,由于不用坐班,也就等于自己念书
“我从二十多岁,到48岁,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念书,”陈云君说,“诗词书画,对我来说好像是很自然的事。”
他还酷爱品茗焚香,关于禅茶和檀香的品鉴都有专著问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常自谓,虽然生活在新社会,但学术观点、史学观甚至人生观,大约还是在守着儒家的道统
“这是陈家的传统,从陈宝箴到陈寅恪无不如此,”陈云君说,“我虽未在陈家长大,但这个文化基因一直在影响我。”
“散原之孙辈能诗者”
陈氏后裔当中,88岁的陈小从是健在者里最年长者,被誉为“散原之孙辈能诗者”中的第一人
陈三立有五子,由长及幼分别为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陈登恪
陈小从是陈隆恪之女。1929年旧历十月,随祖父陈三立上庐山定居4年。这4年里,她与祖父朝夕相处,决定了此后一生的走向
散原老人上山时,陈小从虚龄7岁。老人经常带着小孙女外出散步,一卷《匡庐山居诗》,穿插着小从牵衣蹑履、活蹦乱跳的身影
“祖父来临,给我这做小孙女的添了不少自找麻烦的事。”陈小从笑着对本刊记者回忆。例如,吃饭时,要挑好菜夹到祖父的碗里;替祖父把烟卷装上象牙烟嘴,并替他点烟;晚上祖父上床后,要帮他脱袜子,掖好被头,放下蚊帐,口里唱着“公公明天见,早睡早起身体好”,然后才随着奶妈回自己房里去
祖父有迟眠的习惯,有时她等得两眼迷糊也硬撑着不肯离去,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祖父看着小从心里不忍,只好提前上床,还说:“这个伢崽,何以这么古板哟?”
8岁时,陈小从入家塾读书。每天下午放学时,散原老人就凭窗盼望。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