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启超的现代都市经验与构想
梁启超的现代都市经验与构想摘 要:自1898年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始,梁启超开启了其遍游亚、澳、美、欧四大洲的海外历程。本文借由梁启超的海外游记及相关书写,考察其在亲历西方现代大都会带来的震惊体验后,对于中国现代都市的构想与反思。在梁启超看来,纽约是现代大都会精神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政治文化中心向商业中心的转型,基于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的都市中,他对于上海寄予厚望;对于西方都市文化的考察与借鉴,梁启超最为关注以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为主体的现代市政建设;而其对于现代市政的思考,又与现代市民的养成相表里,即现代市政的理想,是为了建设一个最适于“理想的新民”生存的现代都会;反之,与“严整有新意”的现代市政相应的,是要养成与大都会精神相得益彰的现代市民。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的启蒙知识分子,梁启超的都会经验与构想,既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又极富代表性地反映了同时代人的共同旨趣
关键词:梁启超;游记;现代;都会;市政;市民
1899年12月,预计赴美远游的梁启超于《夏威夷游记》(原题《汗漫录》)中写道:
余自先世数百年,栖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余生九年,乃始游他县;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余盖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大势力所簸荡所冲击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假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也。{1}
从“乡人”―“国人”―“世界人”,梁启超折射了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历程。自1898年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始,梁启超开启了他的海外之旅:1899年末应美洲华侨之邀拟游美,经檀香山(今夏威夷)时为防疫所阻,遂滞留半年,著《夏威夷游记》;1900年夏因勤王事败赴南洋(今新加坡),继而游澳洲;1902年返归日本;1903年应美洲保皇会之邀,筹划已久的美洲之旅终于启程,历时近一年,走访加拿大温哥华及美国诸都会,成《新大陆游记》;1918年冬偕张君劢、徐振飞、蒋百里、刘子楷、丁文江、杨鼎甫六人赴欧考察,历经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撰《欧游心影录》。半生辗转亚、澳、美、欧诸大洲,丰富的异域见闻、“为世界人”的海外经验,对于梁启超有深远影响。以一介“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土中国子民,在中国初与外界接触的19世纪末XX年立足于尺许之地而寸步不移。其所执之业,或寸许之金,或寸许之木,磨砻焉控送焉,此寸金寸木以外,他非所知,非所闻也。如制针工,磨尖者不知穿鼻之事,穿鼻者不知磨尖之事,而针以外他工无论矣,而工以外他事业他理想更无论矣。{1}
资本主义大生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流水线的操作,机械对人的异化作用潜移默化而又不可抗拒,它不仅变革工人的劳动方式,甚至改变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本雅明在分析爱伦一律的面目:“马克思写道,任何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那就是不是工人使用劳动工具,而是劳动工具使用工人。但是只有在工厂系统内这个转变才第一次获得了技术和可感知的现实性。在用机器工作的时候,工人们学会了调整他们自己的运动以便同一种自动化的统一性和不停歇的运动保持一致。这些话揭穿了那种荒谬的统一性,颇想把它加于大众――那种行为和打扮的统一性,以及面部表情的统一性。那些笑给思想提供了粮食。他们或许是同一类,即所谓总是微笑的一类,在那种境况里他们起到了类似震惊吸收器的作用。”{2}作为一个置身西洋资本主义文明之外的旁观者,梁启超对于机械异化力量的警惕和反思,竟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的西方学者若合符契,倒也十分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访美之时,一战前夕的美国尚未崛起为国际霸主;而在世人眼中,彼时的纽约也并未取代伦敦、巴黎晋升为“世界第一都会”。有鉴于此,梁启超对于纽约的定位更显意味深长,这背后有他对于都市功能的判断。在梁启超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大都会的中心存在由政治文化中心向商业中心转化的总趋势:
若伦敦、若柏林、若巴黎、若维也纳、若罗马,皆当今第一等都会也。一国中政治之中心点在是,商业之中心点在是,乃至文学美术之中心点,莫不在是。独纽约不然,惟为商业之中心点而已。虽然,商业者,位于美国凡百事物之第一位者也。故观美国之菁英,于纽约焉可也。且纽约不徒为美国商业之中心点而已,又实为全世界商业之中心点。然则观二十世纪全世界生存竞争之活剧,亦于纽约焉可知也。③
梁启超颇有前瞻性地预见到了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将席卷世界,纽约在“不徒为美国商业之中心点,又实为全世界商业之中心点”这个意义上将取代伦敦、柏林、巴黎、维也纳、罗马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欧洲都会,一跃而为新时代都会的典型,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生存竞争之活剧”聚焦的大舞台。而实际上,迄至二战后,美国才真正确立世界中心的地位,纽约也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