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学法指津 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文言语感。不过,仅有最基本的文言语感是远远不够的。注释和工具书也只能解决一些非常用字的意义和用法问题,而由于时代演变所引起的古今词义及语法上的变化,恰恰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因而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 文言文中的实词大都是一个音节一个实词 。 如:日、目、民等。 1.古今词义不变的实词 人名:滕子京、欧阳修、陈胜 地名:庐陵、渔阳、富阳 官职:太守、侍中、侍郎 谥号:孔文子 2.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实词 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去替换单音节词,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组词。 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斗》)中:游——游说 见——看见 辩——争辩 斗——争斗 问——询问 故——缘故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像狗一样” 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一天天地” 山行六七里 (《醉翁亭记》) “沿着山路” 再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用箕畚”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按照法律”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向西南”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擅长”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疏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 “巩固” 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 “苦于”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为……” ,翻译时就成了“认为(对)……怎么样”的意思。 方法指导 既然通假字往往与形声字有很大关系,所以当一个字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说不通时,可以考虑是不是用了通假字,尝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入,看看是否能够讲通。 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④甚矣,汝之不惠 再例: 有些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今天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 “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 “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 特别提醒 我们一开始就讲过,学习文言文要强化单音节意识,就因为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双音节实词,它们的意义基本上都发生了转移。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古义:到处 ; 今义:经常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古指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古义: 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4)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现象,古汉语中此类现象就更普遍,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除了注意积累和整理常见的多义词词外,更要养成根据语境推断多义词词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 例1:“国”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国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防” 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国家”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道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方法” 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说” ???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 ③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点击镇江三年中考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 孰视之( ) (3)王之蔽甚矣( ) (4)弗敢专也( ) (5)忠之属也( ) (6)遂逐齐师( ) (7)阻而鼓之( ) ——选自07、08、09镇江中考试题 (1) (2)考查的是通假字,“被”同“披”,解释“穿着”;“孰” 同“熟”,解释“仔细” (3)(4)考查的是词义的转移,解释为“受蒙蔽”;“独自享用” (5)(
文档评论(0)